中國今年主場重要外交活動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召開在即。
10月9日,作為COP15配套的外交活動,2021推進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洱海)論壇(簡稱“洱海論壇”)在云南大理開幕。世界目光聚焦這里,約60名外方人員參會,包括聯(lián)合國官員、外國駐華使館相關負責人、外國相關智庫、研究機構及高校專家學者等。
在COP15開幕前,舉辦這場高規(guī)格暖場論壇意味著什么?論壇選址為何定在洱海?洱海近年來的治理經驗,能夠為全球湖泊治理貢獻哪些中國經驗?
大理州委書記楊國宗在論壇上分享洱海治理經驗。南都記者潘珊菊攝影
在洱海論壇召開期間,大理州委書記楊國宗、大理州常務副州長李琰、上海交通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孔海南各抒己見,從自身經歷解答了上述問題。
在孔海南看來,洱海論壇選擇在大理,不僅是因為洱海保護治理取得顯著成效,更因為洱海出現(xiàn)的問題,不是個例,洱海的治理經驗,有望推廣到全國,甚至世界其他地區(qū)。
“在中國層面,如果以一個平方公里面積為計數(shù),95%以上湖泊面臨的水污染風險或出現(xiàn)的初期問題,都與洱海類似?!笨缀D戏治?,這意味著,洱海模式和經驗,可以推廣到中國其他湖泊的治理中。
什么是洱海模式?
洱海是云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聞名遐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大理。
然而,由于工業(yè)、農業(yè)、旅游業(yè)等產業(yè)的無序開發(fā),洱海的水質日益惡化。自上世界80年代以來,洱海不斷出現(xiàn)“生產生活對湖體過渡侵蝕”、“流域污染日益加重”、“污染負荷不斷增加”、“藍藻大面積暴發(fā)和聚集”等問題。
2006年,洱海保護被納入了“十一五”國家水專項范疇;2015年以后,大理開啟洱海保護治理搶救模式。
在洱海論壇的主論壇上,大理州委書記楊國宗分享了洱海經驗。
楊國宗介紹,為了搶救洱海,過去五年,大理系統(tǒng)實施了環(huán)湖截污、河道治理、生態(tài)修復等系列重大治湖工程,洱海水質下滑趨勢基本得到遏制。
洱海的治理思路,被總結為“退、減、調、治、管”幾個字,保護治理實現(xiàn)了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態(tài)之治”的轉變。
“退”是為了加快恢復洱海自然生態(tài)岸線。楊國宗介紹,在洱海周邊治理上,大理展示出壯士斷腕的決心,開創(chuàng)“人退湖進”的先河:全面停止洱海周邊開發(fā)建設項目,暫時關停2498家餐飲客棧,對洱海核心區(qū)范圍內的1806戶7270人進行生態(tài)搬遷,拆除各類違章建筑40多萬平方米,初步建成129公里環(huán)湖生態(tài)廊道。
“減”是指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科學確定了洱海流域人口和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模。大理州常務副州長李琰介紹,大理已經徹底轉變了“環(huán)湖造城、環(huán)湖布局”的發(fā)展模式,大理市城鄉(xiāng)開發(fā)邊界面積從188平方公里調減到148平方公里,海東規(guī)劃開發(fā)面積從140平方公里壓減至9.6平方公里。
“調”是以洱海高水平保護倒逼流域產業(yè)轉型發(fā)展。比如,大理已經實現(xiàn)了12.36萬畝大蒜全部清零,實施16個面源污染治理項目,大幅度削減了農業(yè)面源污染;奶牛存欄從10萬頭減少到3萬頭;全面關停了洱海流域57座礦山,關停搬遷洱海周邊的3家水泥廠,積極引導畜禽規(guī)模養(yǎng)殖場全部向流域外轉移。
“治”指洱海實現(xiàn)了流域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管”則是把洱海保護治理范圍從252平方公里的湖區(qū)擴大到2565平方公里的整個流域,由單一的“治湖”轉變?yōu)榫C合的“治域”。
李琰提到,經過努力,2020年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質評價結果為“優(yōu)”,2021年1—8月,洱海國控斷面水質綜合評價為“優(yōu)”。洱海保護從搶救性治理階段轉入到保護性治理和生態(tài)修復階段。
在李琰看來,洱海保護治理取得的成績是初步的、階段性的。洱海水質波動或“鐘擺”現(xiàn)象明顯,保護治理工作就像“滾石上山”,“我們還在山腳,連山腰都沒有到?!?/p>
洱海治理或適用于95%中國湖泊
水環(huán)境研究專家孔海南在33年前就開始做洱海相關研究,他也見證了洱海十多年的治理和保護工作。
見證洱海十多年治理和保護工作的水環(huán)境專家孔海南。南都記者潘珊菊攝影
孔海南認為,洱海論壇選擇在大理,不僅是因為洱海保護治理取得顯著成效,更因為洱海出現(xiàn)的問題,不是個例,洱海的治理經驗,有望推廣到全國,甚至世界其他地區(qū)。
孔海南解釋,在中國層面,如果以一個平方公里面積為計數(shù),95%以上湖泊面臨的水污染風險或出現(xiàn)的初期問題,都與洱海類似。這意味著,洱海模式和經驗,可以推廣到中國其他湖泊的治理中。
隨著洱海論壇的舉辦,世界的目光聚焦大理,約60名外方參會人員中,包括聯(lián)合國官員、外國駐華使館相關負責人、外國相關智庫、研究機構及高校專家學者等。
孔海南認為,這是一個機會,讓“政府主導、依法治湖、科技支撐、企業(yè)創(chuàng)新、全民參與”這20字的洱海經驗被世界看到。
“歐美國家人口稀少,那里的湖泊情況和中國不同。但是對于世界上其他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中國洱海的治理經驗是值得推廣的?!笨缀D险f。
“水質風向標”海菜花重現(xiàn),生態(tài)效益初顯
洱海水質改善了,不僅當?shù)鼐用窈陀慰陀心抗捕?,國家瀕危水生植物海菜花的重現(xiàn),也成為有力佐證。
海菜花對水質很敏感,在被污染的水中無法生長,因此被稱為“水質風向標”。這種植物曾經在洱海和滇池大面積生長,隨著水體污染,漸漸消失,2016年以后,海菜花回到洱海,這讓孔海南欣喜不已。
孔海南自稱是海菜花的粉絲,在他的描述中,這種純潔美麗的植物有著半透明的白色花瓣,花蕊呈鵝黃色,成片地開放在洱海湖面,為洱海增添了更多動人景致。
不僅如此,海菜花的出現(xiàn),還給當?shù)剞r民帶來致富的希望。
在白族人的餐桌上,海菜花是一種可以食用的蔬菜??缀D虾退膱F隊想到,為了保護洱海,當?shù)厝送聪聸Q心,不再種植大蒜了,那么能否把海菜花作為生態(tài)蔬菜進行種植?
為此,大理州的技術人員和上海交通大學云南(大理)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合作,共同種植了三千余畝海菜花。
孔海南算了一筆賬,在上海購買一斤海菜花需要50元,這意味著一畝海菜花的經濟效益可以達到7000元,比種植大蒜高。一旦銷路打開,這種洱海特有的珍稀瀕危植物,可能將變成農民致富的途徑。
“海菜花的例子,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佐證。”孔海南說。
南都見習記者宋凌燕 記者潘珊菊發(fā)自大理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站長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