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萍實君 美麗萍鄉(xiāng)
文/ 萍實君
日前,
首批“江西省特色商貿小鎮(zhèn)”名單出爐!
萍鄉(xiāng)蘆溪縣宣風鎮(zhèn)入選!
接下來,請隨小編走進
美麗宣風
宣風,又被稱為“仙鳳”的,以“仙界風景勝地,鳳凰擇棲之所”而得名。
相傳東漢時期有一秀才赴京應試,道經(jīng)此地,停轎小憩,慨言曰:“真可謂仙界風景勝地也”,從此后人習稱“仙鳳”,一直到明朝萬歷年間,知府鄭淳典將此驛站改建為公館,名曰“宣風公館”,故原來的“仙鳳”逐漸演變成“宣風”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自古以來,宣風就是一個人文鼎盛、商業(yè)發(fā)達、水陸交通方便的小市鎮(zhèn),是萍鄉(xiāng)故城水陸交通的必經(jīng)之地。
昔年袁河木帆船通過航,每逢春夏旺水季節(jié),每艘可滿載萬斤貨物,直達南昌。河岸有碼頭,日泊千帆,歷代文人學士宦游至此,多有題詩,以志其盛,有詩云:“日有千人燒香,夜有萬盞明燈”,可見當時宣風之盛。
穿過田玉家附近的鐵道橋洞,能看到遠處一座塔隱隱約約地出現(xiàn)在眼前,那便是興文塔。
這是一種仿照佛塔形狀而建造的磚塔,但它本身并不具有宗教性質,這倒是蠻有趣的。它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間后期,距今已一百六十余年。
該塔七層八棱,高35米,塔的底層是石砌的,非常的厚實,而上面各層均是用白泥磚塊砌成的。每一層的上邊,均用雕鑿的石塊拼成八角形的塔檐,每只角上都砌有往上挑的鶴冠石垛。塔身建造整齊美觀,磚和石之間的連接,用的是桐油、糯米和石灰調制的輔料凝結而成。塔的正門朝西向,門上方是半圓形,門楣上刻著“興文塔”三個大字。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座塔,卻不曾想竟少人吟誦,文人騷客對它的集體失聲,這著實奇怪。
宣風鎮(zhèn)的街道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如果有興趣去查些史料的話,再看街道必定是另一番情趣了。宣風街道為明崇德年間所建,崇德三年,宣風有蛇皇廟,時年宣風街稱為華光街,橫街上有上牌坊,只可惜在文革中被拆除了,橋埠頭有下牌坊,兩頭有城門和護城河,宋建炎邑人劉榮籌建宣風大虹橋,在元朝的時候也被毀了。
如果還有機會去的話,我想,我是愿意以一種回歸或謙卑的方式來感受宣風街,那必定是最有情趣的。
然而,留在我記憶深處的,仍然是宣風谷酒。
宣風人會喝酒也是有名的,據(jù)說只要是宣風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會喝上那么幾口。而事實上,是不是如此,我也沒有去考究過,不過我認識的幾個宣風朋友卻是并不太喝酒的。據(jù)說這宣風谷酒的主要特色是香、清、純、烈,酒精度通常為52度至60度之間也。
上溯其源,此酒之釀造已歷千余年矣。明南安知府張弼過蘆溪,嘗有《過周濂溪行祠》詩,言“一官監(jiān)酒稅,千古建香祠”,可證宋慶歷間(公元1041-1048)茂叔任蘆溪監(jiān)稅官之主責,即征酒稅也。
通常,宣風每戶人家里秋后都會請釀酒師登門釀酒,其工藝系將稻谷等原料置入木制酒甑中加溫,蒸熟后倒出,拌以一定比例之發(fā)酵劑,使之釀酒。待發(fā)酵畢,再次將其置入木甑內加溫蒸煮,采用“冷卻法”調制出谷酒也。
而至于宣風話,我卻始終都不曾明白為何會與萍鄉(xiāng)話甚至是蘆溪話有著如此大的差別,我能聽懂萍鄉(xiāng)話,也能聽懂蘆溪話,卻無論如何也聽不懂宣風話。
然而,不管怎么樣,宣風都是一個值得去的地方。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chuàng)美好生活!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轉載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站長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