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安家》自開播以來,熱度和收視率居高不下。這是六六自2009年《蝸居》之后,第二部以“房”為主題的編劇作品。
耀客傳媒買下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的版權后,找到了六六,“他們希望我能寫一個作品,對10年前的《蝸居》致以回應,也就是說10年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刷關鍵詞排名微金手指六六12?”這句“10年后的回應”打動了六六。為了這個“回應”,《安家》還專門邀請了海清和郝平出演一對買房的醫(yī)生夫妻,他們曾一起主演了《蝸居》,在其中為房奔忙。
《安家》海報
創(chuàng)作這部劇,六六采訪了房地產中介行業(yè)中的很多人,從公司董事長,到普通業(yè)務員,她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設定主角?!罢l是我這個戲的主角刷關鍵詞排名微金手指六六12?原型的尋找是最痛苦的,做那么多采訪資料,你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有故事?!彼e例鏈家的創(chuàng)始人左暉,“他是個非常有故事的人,而且他改變了整個行業(yè)的業(yè)態(tài)。這樣的人絕對是值得書寫,但我是不是要把筆觸放在這樣的一個人身上?”
“好多人都跟我說,說‘房地產行業(yè)的人學歷很低的,985為什么要去賣房子?’,但你知道嗎?很多房地產公司的領導層是歐美留學回來的,講一口地道的英語。”六六說道,“如果從故事的角度來講,一個哈佛畢業(yè)的回來賣房子,是不是更具有吸引力?因為你人物的特異性很強,但我最終還是選了一個普通老百姓的代表,為什么?就看你屁股是坐在哪里的?寫作的人一定要永遠記住,你的屁股要跟大眾坐在一起。”
“你寫的這個人物,觀眾在生活中天天能遇到,或者他們覺得自己就是劇中那個人的時候,才會有共鳴。我們每天寫高富帥、白富美,激發(fā)了別人對那種生活的好奇和憧憬,但它不接地氣,你看一樂。但你寫一個普通人,每天為三餐衣食奔忙,有各自的痛苦,才是這個社會老百姓心有戚戚焉的故事?!?/p>
《安家》開機合影,當時劇名為《賣房子的人》,六六在后排左三
六六將《安家》的背景設定在上海,這是她熟悉的城市。另一方面,她笑道,上海的白領精英,進到樓里都是Angelina、Cici,而在地鐵里、公交上、超市里,精打細算過日子的時候,還不就是那個“李淑芬”“王建國”?!吧虾_@個城市非常有意思,你永遠看不出來,坐在你辦公桌對面的人是來自農村,還是城市。”六六這樣總結?!坝⑿鄄徽摮鎏帯?,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似乎是“房似錦”們最有可能靠自身奮斗和才華,改變命運的地方。
“房似錦”這個人物的原型,是六六從大量采訪人物中挑選出來的,年輕,聰明,接地氣,討客戶喜歡,帶著原生家庭的傷痕,帶著一種蓬勃堅韌的頑強精神。孫儷在接到這個劇本后,很快決定出演。這是個和她過去出演過的大女主們不一樣的人物,沒有開掛的金手指,沒有一路貴人相助家世加持,咬著牙從底層一路向上奮斗。為了這個角色,從造型到人物日常細節(jié),處處可見用心。六六提到劇中房似錦的服裝,全是淘寶買的,“五六十一件”。
相比《蝸居》,目前《安家》呈現(xiàn)出的,是群像化的,帶著輕喜劇色彩的。但對六六來說,她也沒覺得這是一部輕喜劇,“因為它挺尖銳的,很多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故事是很戳心的,只是語言風格上相對比較幽默。觀眾看到小樓在樣板房上完廁所發(fā)現(xiàn)沒水沖,觀眾都笑慘了,可他那一刻面對客戶,得有多絕望?有的時候喜劇往往是眼淚構成的。”
六六,圖片來自六六微博
【對話】
“真正想把事業(yè)做到極致的人,生活一點不復雜”
澎湃新聞刷關鍵詞排名微金手指六六12:故事是圍繞房產中介這個群體的生活和工作展開的,前期創(chuàng)作你是怎么去進行素材上的搜集工作的?
六六刷關鍵詞排名微金手指六六12:這個相對來講其實還是比較容易的。因為這個行業(yè)有一個特點,它的專業(yè)技能性比較低。我認為在我寫作的過程中,最痛苦的是專業(yè)技能高、學歷高那一部分人很難做準備。比方說醫(yī)生, 一個《心術》,我做了兩年的準備,我為了學中醫(yī)都自己讀了個碩士。但房地產中介這個行業(yè)的孩子們,他們有一個特點,其實他們比較簡單,他的目標性也很清晰。技術處理方面,其實相對來講難度比專業(yè)技能型要容易。
房地產行業(yè)的特點是門檻很低,它跟寫作一樣, 你認識幾個字,你喜歡寫作,你就可以開始寫了,但是有沒有人買你的作品是另當別論。那么房地產行業(yè)的人你會說話,你勤快,你在這個城市里面就已經可以開始工作了。他起薪會比較低,因為他們是業(yè)務提成制的,你能不能拿到你生活所需的那部分錢,就看你適不適合干這個。有些孩子天生特別適合,房似錦的人物原型,她說她從業(yè)的第一年自己都嚇壞了,第一年她就拿了30多萬。她特別適合干這個行業(yè)。
孫儷 飾 房似錦
澎湃新聞刷關鍵詞排名微金手指六六12:孫儷對于這個人物的塑造,從前面幾集就能看出她有很多非常用心的細節(jié)在其中。能不能聊聊這次合作中,你對她的一些觀察?
六六:其實我對孫儷的了解更多是來自于她的朋友圈。我跟她有個共同之處,我倆的生活圈很簡單,我不社交,她也不社交,我倆發(fā)的朋友圈,都是家里面做飯、帶孩子這些事。 其實我認為“大道至簡”,真正想把事業(yè)做到極致的人,生活一點不復雜,那種天天出去社交、混圈子、泡吧搞人際往來的人是做不到頂層的,或者做到頂層,他也站不久。
澎湃新聞:還是一個專注力的問題。
六六:她是非常專注的。據(jù)說她非??炀蜎Q定接這個劇本,在我和老板討論她合適不合適的時候,她已經決定接了。當時我們在討論,她就有很多的想法,她問了我很多的問題。最有意思的是,她問的問題,完全不是我這個角度能想到的。比如她會質疑這個人物性格的合理性,她為什么是這樣的人物?但你知道我寫的這個人物,是我采訪出來的,所以這個人合理不合理,我沒有考慮過,我只是呈現(xiàn),她為什么是這個樣子我也沒有考慮過。
但是后來孫儷特別逗,她找了個星盤師,給這個人算了一下命理星座,發(fā)現(xiàn)她就是這樣。我就笑死了,我就覺得她的研究的方式很有趣,無論如何她一定要給這個角色找出行為方式的根據(jù),所以她是個很認真準備的人。而且我們戲開拍前6個月,她已經開始背臺詞了。 她背臺詞不僅僅是背自己的,對手演員的也都背下來。她是一個極其用功,極其投入的人,而且她也不瞎接劇本, 她要是碰不到喜歡的她就不演。我和她這一點挺像的,我沒碰到喜歡的角色我就不寫,無論告訴我價多高,我沒有感覺,我就是寫不出來。我說這個其實跟愛情是一樣的,我不愛你,你是總統(tǒng)都沒有用。
澎湃新聞:編劇來說的話,很少有人像你這樣,遇到一個喜歡的題材就寫,但沒遇到的情況下就不寫,按自己的節(jié)奏來,你怎么去保持這種從容的心態(tài)呢?
六六:我不從容,我寫戲的時候,你知道這跟風投是一樣的,我的劇本出來以前,也不會有人買,你得是好劇本別人才買你。所以每一次寫戲對我來講,我花5、6年,3、4年的時間就是一個賭博,那我怎么敢下這個注呢?這就是最重要的一點:你不能聽別人的意見,你要發(fā)自自己內心喜歡。因為聽別人的意見,你寫了以后別人不替你買單,那你不是很痛苦,你覺得辜負了你的創(chuàng)作。那我為自己寫的,我就是這樣,算我眼光不好唄。我下注是因為我喜歡,那輸了就輸了。就好像我愛過這個人,離婚了就離婚了,離婚了不能夠否定我過去曾經愛過他。
“我敢寫,肯定是因為它存在”
澎湃新聞:劇集播到現(xiàn)在,已經出現(xiàn)了一些爭議,就比如說朱閃閃這個角色,觀眾普遍反映說這樣的一個人在中介公司兩年沒被開除,挺不真實的?
六六:你們看到后面,會好喜歡朱閃閃,她會給你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而且這個演員演得太好了,把朱閃閃的憨勁兒演得好真實。我相信你在這個行業(yè),你也會發(fā)現(xiàn),不是每個記者都很厲害,對吧? 也是有憨憨的老是踩不著點,每次寫作出來稿子都被斃掉的人,對不對?
澎湃新聞:另一個爭議是大家提到女主為賣出跑道房,裝修了這套房子。觀眾質疑房地產中間不太可能會為了賣出一套跑道房,費這么大功夫?
六六:我認為觀眾最有意思的一點,他大概一生就買一次房,最多兩次,然后他質疑的是誰呢?質疑采訪過買賣房故事1000套以上的人,這就是我覺得特別不能夠理解的。因為我敢寫,肯定是因為它存在,而且上海有專門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就是做這個工作的,把老破小的房子通過改造變成新裝修,賣出個好價錢。這樣的人存在,這樣的消費群體也存在,你們一定要注意,龔蓓蓓和她老公是什么人?他們兩個是醫(yī)生,時間是非常值錢的,而且工作很忙,他們沒有時間搞裝修。 如果一套符合他們心意的、裝修好的房子出現(xiàn)在面前,他們是愿意出錢的。我相信上?,F(xiàn)在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
澎湃新聞:相對于原版《賣房子的女人》有些獵奇和夸張地去展示房地產中介這個行業(yè),《安家》則超出了房產中介行業(yè)范疇,涉及了更多社會普遍關注的議題,也包括家庭糾紛,小三出軌這樣的一些議題。 這部分內容是你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有表達欲的部分嗎?
六六:其實這部戲我很難說它是改編劇,因為我本身也不太改編,所以對改編的定義,我本身做的就不好。耀客當時買了版權,希望我寫個中國房地產中介的故事。最主要打動我的地方是,他們希望我能寫一個作品,對10年前的《蝸居》致以回應,也就是說10年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房價的狀況、人們的生活表達,我想寫一部這樣的戲。但我只能寫我自己想寫的戲,但他們有版權,我覺得我也得用一點,不然不尊重人家,花錢買了,結果你沒用。所以借用了一些原版權方的元素。 對我來講,原作里很日本化的部分我全都去掉了,因為在中國不可能發(fā)生。我把一些有可能共情的部分,能借鑒的我拿過來,加上前情后事。
澎湃新聞:像你剛說,想做一個向10年前的《蝸居》致以回應的作品,那你覺得在《蝸居》之后,這10年,你所看到的中國社會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尤其在買房這件事情上。
六六:我個人覺得未來房價應該不是困擾中國人的一個問題了,除了大城市還會有,其他地方不會有。因為人口在減少,幼兒園的數(shù)量都在減少。所以未來最早一批有房子的人過世以后,他們的房產給子女,以后房子應該不是問題。
澎湃新聞:你這個預期和10年之前大家的焦慮是很不一樣的。但目前在《安家》中,好像還是能看到買房者很焦慮的情緒?
六六:焦慮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人把房子當成“家”,你焦慮的不是房產而是“家”。比方說要不要寫兒媳婦的名字,這個涉及到的是家庭關系:我們未來會不會和諧的相處?要不要住在一起?所以我認為把我們所有的焦慮歸結于房子或者房價,這是不公平的。
澎湃新聞:在買房賣房的故事里面,其實你很想去講的一個東西是關于中國人對家的一個觀念?
六六: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在國外哪有什么買房子要加兒媳婦名這事兒,大家都沒有婆媳關系的問題, 國外也不存在說“夫妻倆買房一定要買一間父母來住的房子”這個問題,大家都不住一塊。所以這個問題是中國獨有的,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人寫戲只能寫中國人的戲,寫不了好萊塢的戲,你文化背景不一樣,理解也不同。
“安家五子”
澎湃新聞:那這樣來說的話,確實目前《安家》這個名字其實是比《賣房子的人》要貼切很多的。
六六:是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和文化觀點。我前兩天遇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一個中國臺灣人娶了日本太太,他告訴我一件事,我覺得很詫異。他說他的岳母在他們家養(yǎng)老,80多歲了,跟他們住在一起,我說我們大陸也是這樣,都是女孩照顧父母。他說不是,他說我的老婆把她媽媽接到這來,跟我們過的原因是因為我,因為在我的觀念里面有“孝道”,日本人沒有孝文化,老了以后都進養(yǎng)老院,孩子們全部不管,我是覺得老人太可憐了。你看,也就是說這個日本女人嫁了個中國男人以后,她的文化根基都發(fā)生改變。在日本的文化里面是沒有“遺產”、“孝道”這兩個概念的。你沒有看過日本人寫戲,說把我的房子給我的孩子,你知道什么原因?因為在日本,如果父母想把房子留給孩子,孩子要交高額遺產稅,現(xiàn)金,誰都交不起。
“孝文化的丟失是很可惜的”
澎湃新聞:你剛才談到,未來房子在中國家庭中的重要性可能會降低。而像中國人,是把家的概念和房子捆綁得非常緊,那你覺得在未來,房子重要性的降低,會不會使家庭這個概念也發(fā)生改變?
六六:我覺得會,我覺得我兒子這一代,他們“孝道”的觀念會變淡。 因為現(xiàn)在是世界村了,世界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還是蠻大的。但在我個人的觀念里面,對父母盡孝這件事情,是中國高度文明的象征。因為父母都知道對自己子女好,這是天性。你不對你幼小的孩子好, 他就活不下來,在自然界會被淘汰。所以母愛父愛這個東西是天性。
但是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從天性變?yōu)槿诵?,這就是文明的表現(xiàn)。 什么意思呢?人類為什么會有群體生活?為什么互相照應?是因為人類本身,從上天賦予的能力來看,既不是爬得很高的,又不是跑得很快的,也不是獵殺能力很強的,你只能夠群體行動,最終才能站在食物鏈的頂峰,在這里就體現(xiàn)出對老人和孩子的照顧的重要性。中國文化里面,孝是什么?教之所有也,孝這個字是教育發(fā)源的地方。我認為在中國文化里面,孝文化的丟失是會很可惜的。
澎湃新聞:那如果房子在家庭中的重要性降低了之后,我們去維護家庭這個概念的方式,可能就會少了很多經濟捆綁,變成更為純粹的情感羈絆?
六六:我覺得未來家的概念會比較淡,尤其是像現(xiàn)在這種微博、微信這種家庭聯(lián)系,網絡電話這些,其實未來父母和子女之間,共同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的關系會越來越少。所以我也很擔心未來家庭的概念,房子可能還是要買,但家這個概念有可能會淡。我們有時候慢慢就傾向于西方社會,松散性結合,逢年過節(jié)聚一下,偶爾打個電話,我覺得這有可能是未來家的常態(tài),不像過去三世、四世同堂了。
澎湃新聞:你是有幼教背景的,那基于你的擔心,能不能給現(xiàn)在的年輕父母也好,給中國家庭也好,一些教育方面的建議呢?如何讓親子之間或者幾代人之間,未來能盡量保持“家”的凝聚力和緊密性?
六六:這個很難,你知道嗎?很難的原因是因為現(xiàn)在的孩子獨立性越來越強了,跟過去不一樣,現(xiàn)在我們文化的扭轉,有一點接受了西方的影響,就是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這個文化在中國過去幾千年都不存在。我們以前認為孩子怎么能有自己的個性呢?不是應該父母說了算嗎?現(xiàn)在不可以,現(xiàn)在你要問他的心理感受,要尊重他的想法。我問我兒子,媽媽老了以后,你會跟媽媽在一起過嗎?這在過去需要問嗎?這是必然的,尤其是我只有一個兒子。你知道我兒子說什么?“我得問我老婆同意不同意”。我說你為一個還沒出現(xiàn)在你生活中的女人,得罪了已經在你生活中的女人,劃算嗎?實際上現(xiàn)在孩子已經變了。
澎湃新聞:這兩年很多作品像《都挺好》《歡樂頌》,包括這次《安家》里,都出現(xiàn)了一個奇葩母親的角色。房似錦是很糟糕的原生家庭里出來的,而且她一直在努力試圖擺脫家庭的束縛,這一點其實蠻想聽你聊一聊。
六六:因為我說句實話,最有意思的一點是,我相信這么多故事的重復,已經證明這種事情在中國是常態(tài),而不是變態(tài)。我采訪的這個原型的主人公特別有意思,她跟我說他們家的故事,說她媽問她要錢,說你弟弟好可憐,昨天晚上吃的方便面。她說:我弟弟吃個方便面,我媽就覺得他可憐了,我上大學的時候經常一餓三四天,就喝點白水,我媽也無所謂。她說這個話的時候笑盈盈的,我聽了都快哭了。所以你就知道,我也搞不懂為什么,中國的父母對兒子看得這么重。寫這個戲的時候,我也是覺得,她原型的故事就放在這里,你添一點減一點都不合適,所以我就還是忠實的就這樣放進去,連采訪都放進去。
澎湃新聞:前面我們談到了“孝道”,你認為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很精華的一部分,但同時你又寫了房似錦這個角色,那“孝道”這個東西,對她是個非常可怕的緊箍咒。其實也是蠻有意思的對比,這部分創(chuàng)作你的考慮是?
六六:能怎么辦呢?原生家庭她擺脫不了,你說你斷絕關系不回家,很難,剛開始和家庭保持聯(lián)系是因為她爺爺,爺爺把她帶大有感情,等爺爺走了,她還有弟弟,弟弟對她沒有不好。人有感情的對吧?實際上你看這個戲,另一個角色徐姑姑。徐姑姑就是典型的無父無母,沒有親人。他媽媽跳樓了,他跟他爸斷絕關系了。是不是跟家庭決裂的人就幸福了?一點都不幸福,沒有歸宿。 所以最終房似錦把她弟弟接到城里來,跟他們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是徐姑姑。為什么?因為他是渴望有家庭的,渴望能找到歸宿的,而最后這個歸宿房似錦幫他解決了。我覺得每個人都能說的好像很決絕,說為什么不跟家庭斷絕關系?你怎么不斷?但其實是沒那么簡單的。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站長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