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位文藝家獲第三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10位中青年文藝家獲評“德藝雙馨”榮譽稱號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圖/受訪者提供(除署名外)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名人,燦若星河。一代又一代的嶺南文藝名家,勇立時代潮頭,堅守人民立場,忠實記錄社會滄桑巨變,彰顯與時俱進、引領社會風尚的文藝品格。
《三家巷》《江山如此多嬌》《艱苦歲月》《雅馬哈魚檔》等一批彪炳時代的文藝經典,歐陽山、陳殘云、紅線女、關山月等一批熠熠生輝的嶺南文藝大師,共同構成獨領風騷的新中國文藝之嶺南氣象。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新時代新征程,自廣東建設文化強省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繼續(xù)開拓文藝新境界,推動文藝事業(yè)形成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面,廣東文藝事業(yè)呈現(xiàn)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擇一事,終一生。第三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的14位獲獎者,用大半生的藝術實踐,走出一條立足時代、扎根人民的創(chuàng)作之路。讓嶺南文藝綻放新生,筑起新時代文藝高峰。
他們是探索的使者,用銳意進取的精神,開辟文藝發(fā)展的廣闊道路;他們是時代的歌者,用無愧時代的精品,繪就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他們是藝術的行者,用發(fā)自內心的熱愛,傳遞生生不息的文藝薪火。
干一行,愛一行。第四屆廣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作家藝術家的10位獲獎者,緊跟時代步伐、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積極推動嶺南文化“走出去”。這股崛起的文藝力量,永葆藝術創(chuàng)造的活力與激情:他們在各自領域深耕,打造精品力作,為時代和人民放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探索的使者 開拓文藝新境界
開拓、突破、奠基、創(chuàng)新,這一組關鍵詞,在此次獲得“文藝終身成就獎”的14位老藝術家身上皆有所體現(xiàn)。不少藝術家在其領域的探索,不僅推動了廣東文藝界的發(fā)展,亦對中國文藝的繁榮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改革開放40年,無數(shù)人受益,我也是如此?!遍_拓創(chuàng)新、勇于擔當、開放包容的改革開放精神滋養(yǎng)了一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王佳納正是其中一員。她善于深入探索、深刻展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也敢于大膽運用現(xiàn)代手法,其作品形式新穎而獨特。她的探索步伐從未停止。2020年,她導演的話劇《戰(zhàn)“疫”2020》率先在線上發(fā)布,是國內首部邀請援鄂醫(yī)療隊員參與演繹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話劇,這在劇場探索上走在了全國前列。
今年87歲的王靜珠,同樣走在影視探索的前列。從事電影藝術近70年的她,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電影人,也是我國第一位電影獨立制片人。在電影創(chuàng)作上,王靜珠一直在探索新的題材。1985年她參與創(chuàng)作的影片《少年犯》榮獲國家電影局“四個第一”: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一、觀眾人次第一、電影拷貝第一。影視制作上,她成立了全國影視行業(yè)首家劇本公司,盤活了影視制作的產業(yè)鏈,孵化出《龍出?!贰稁X南春秋》等多部佳作。
此外,還有被譽為嶺南民俗學派的主要倡導者和建設者的葉春生;推動中國雜技改革和創(chuàng)新,將傳統(tǒng)雜技提升為藝術雜技的寧根福;填補了黎族舞蹈男子形象的空白,組建全國首個南方少女舞蹈團的劉選亮;設計、創(chuàng)制、推出多項音樂研究理論體系,具有學科理論的奠基性意義的趙宋光;率先開拓珠江文化學術領域,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貢獻的黃偉宗……
廣東文藝素有敢為人先的傳統(tǒng),這些藝術家都是探索的使者,他們走在藝術的前沿,在各自的領域開疆拓土,披荊斬棘,憑借其努力和才華為嶺南文藝開辟了新天地和新境界。
時代的歌者 譜寫時代精神史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此次獲獎的廣東文藝家們始終堅持與時代同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領風氣之先,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批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精品力作。
1971年,美術家湯小銘接到一個任務——畫一張魯迅的油畫。他閉關十幾天潛心創(chuàng)作,用少見的“冷灰”色調塑造了一個神情堅定而深邃、目光犀利的魯迅,這幅被命名為《永不休戰(zhàn)》的油畫作品,奠定了湯小銘在中國美術界的地位。他所創(chuàng)作的魯迅、白求恩、李四光等肖像畫,背后承載的是社會行程的歷史印記,構成了一個時代的精神史。
美術家林墉更是以“南方美感”譜寫了一個時代的記憶?!栋偃f雄師過大江》《八路軍秧歌隊進村來》……他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歷史畫,結構功底扎實、筆墨技法灑脫,1972年創(chuàng)作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更是讓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變得真實可感。此后,他亦不斷有新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時代和人民。
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文藝作品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外來媳婦本地郎》第一代制片人董智勇看來,藝術一定要永遠保持新鮮感,而保持新鮮感的最有效方法還是緊扣時代的脈搏,講述與時代同步的人物的命運。
文藝批評同樣如此。文藝評論家黃樹森以其與時俱進的先鋒性、啟人感悟的思想性,奠定了他在當代粵派批評中的領軍者地位。
筆墨當隨時代,作品應有擔當。這些文藝工作者皆為時代的歌者,他們深刻把握時代的主題,創(chuàng)造出一批又一批無愧于時代的精品佳作。
不倦的行者 筑就文藝新高峰
步履不停,行向遠方。此次獲獎名單中,不少年過八旬的老一輩藝術家依舊活躍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線,他們不斷挑戰(zhàn)自我,勇攀藝術高峰,用發(fā)自內心的熱愛和飽滿的熱情,塑造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細膩鮮活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凝結成一代代人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
我們忘不了,《紅色娘子軍》中祝希娟飾演的吳瓊花那雙火辣辣的大眼睛。23歲那年,祝希娟憑借這部影片斬獲首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2018年,她主演的電影《大雪冬至》上映,影片中她獨挑大梁,一個鏡頭可以打磨一整天;2019年,祝希娟傾注心血主演了電影《空巢》,展現(xiàn)出一位人民藝術家的本色。今年已經84歲的祝希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藝術,“永遠向前進”是她的座右銘。
黃俊英今年已86歲高齡,依舊活躍在曲藝表演第一線。2022年,作為家喻戶曉的粵語相聲界“老西關”,黃俊英加盟賀歲歌《揮春》,帶領粵港澳三地嘉賓獻唱。拍攝當日,他跟隨攝制組進行長達10小時的高強度拍攝,所到之處更是引起街坊老友記的圍觀合照,可敬可親,敬業(yè)樂業(yè)精神令人敬仰。
戲劇藝術家黃培(黃壯謀)生于1926年,15歲起隨父親、著名粵樂家黃不滅學藝,開啟了他長達80年的藝術人生。作為粵劇唱腔設計大家,他設計了大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退休后又參與了《驚世緣》《啼笑歷劫緣》等多個劇目的唱腔設計工作。晚年的他也專注于藝術研究,發(fā)表《不斷攀登的新成果》等諸多學術論文,為粵劇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沒有止境,永遠向前。他們皆為藝術的行者,用燃燒生命的激情投身藝術,畢生奮斗的同時,還為年輕一代藝術家創(chuàng)造舞臺和機會,讓廣東文藝事業(yè)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崛起的力量 書寫文藝新篇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庇诶弦惠吽囆g家而言,文藝終身成就獎是一種榮譽和肯定;對中青年文藝家來說,這是一種標桿和榜樣。
“每一個時代的文學,都有新的寫法。”10位榮獲“德藝雙馨”稱號的廣東中青年作家藝術家,抱有學習前人的禮敬之心,更懷著超越前人的競勝之心,不斷求索創(chuàng)新,讓嶺南文藝邁向更加廣闊的創(chuàng)作天地。
他們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王筱頔導演的《邯鄲記》勇闖英國,在倫敦的三場演出上座率達90%;林俊敏(阿菩)創(chuàng)作的《山海經密碼》一鳴驚人,他用諸多優(yōu)秀作品助推廣東網絡文學揚帆出海;魏葆華在世界20多個國家共計演出3000余場……他們靠著文藝作品,讓嶺南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盡展精華魅力,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他們緊跟時代步伐。李志良用鏡頭追尋“東莞制造”傳奇,用影像藝術詮釋出社會正能量;陳擎用音樂“聲”援抗“疫”,治愈人心;范勃觀照現(xiàn)實,用跨媒介作品探尋藝術慰藉心靈、療愈社會的途徑;林藍用創(chuàng)作時代史詩的雄心描繪新時代畫卷……他們用文藝作品記錄和書寫時代,全方位全景式展現(xiàn)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他們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吳佩錦不斷求新求變,突破唱腔,為瀕危的稀有劇種白字戲培養(yǎng)了大批傳人;何世良30多年如一日,潛心于傳統(tǒng)磚木雕刻藝術并加以創(chuàng)新;客家山歌劇的“鑄魂”人林文祥的《等郎妹》被業(yè)內譽為“山歌劇的里程碑”……他們用精湛的技藝讓嶺南傳統(tǒng)藝術的生命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
立德樹人的人,必先立己;鑄魂培根的人,必先鑄己。這股不斷崛起的廣東文藝力量,始終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他們心懷對藝術的敬畏之心和對專業(yè)的赤誠之心,書寫新時代嶺南文藝新篇章。
第三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表彰名單
王佳納 女,漢族,1945年10月出生,從藝56年。戲劇藝術家(話劇、戲曲、音樂劇及影視導演)。代表作品有《同船共渡》《周璇》《還金記》等。八次獲中宣部頒發(fā)的“五個一工程”獎,1995年、1998年、2007年獲文化部頒發(fā)的“文華導演獎”。
王靜珠 女,漢族,1935年10月出生,從藝69年。電影藝術家(編劇、編輯、監(jiān)制、動畫設計)。代表作品有電影《梅花巾》《少年犯》等。獲中國電影文學學會頒發(fā)“中國電影編劇終身成就獎”和第二屆、第四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
葉春生 男,漢族,1939年10月出生,從藝57年。民間文藝家(民俗學)。代表作品有《區(qū)域民俗學》《嶺南俗文學簡史》等。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和第二屆、第八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
寧根福 男,漢族,1950年9月出生,從藝66年。雜技藝術家(節(jié)目編導)。代表作品有《颯爽英姿女兒紅——女子大跳板》《星光燦爛》等。獲第二屆中國雜技“百戲獎”終身榮譽獎、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jié)“特殊貢獻獎”。
劉選亮 男,漢族,1935年2月出生,從藝70年。舞蹈藝術家(舞蹈編導)。代表作品有黎族舞蹈《錢鈴雙刀》《打柴舞》等。曾獲廣東省文化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中國舞蹈藝術突出貢獻舞蹈家”榮譽稱號。
湯小銘 男,漢族,1939年8月出生,從藝57年。美術家(油畫)。策劃籌建廣東美術館。代表作品有油畫《永不休戰(zhàn)》《女委員》等。曾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并獲獎,獲第二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
林 墉 男,漢族,1942年5月出生,從藝55年。美術家(中國畫)。代表作品有《好得很》《調查歸來》《百萬雄師過大江》等。多次入選全國美展,曾獲首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巴基斯坦總統(tǒng)頒發(fā)“卓越勛章”。
趙宋光 男,漢族,1931年9月出生,從藝67年。音樂家(音樂理論)。著有《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對中國音樂理論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出版《音樂美》《中國民族音樂形態(tài)研究與闡釋》《趙宋光文集》(兩卷)等。
祝希娟 女,漢族,1938年1月出生,從藝61年。電影藝術家(表演)。代表作品有電影《紅色娘子軍》《燎原》《無影燈下頌銀針》等。曾獲首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中國電影一百周年優(yōu)秀女演員獎(全國僅15名)等。
黃偉宗 男,漢族,1935年11月出生。1958年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著有《黃偉宗文存》《珠江文化論》等。擔任《中國珠江文化史》總主編,填補中國珠江流域文化史空白。曾獲第四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廣東省優(yōu)秀社會科學成果獎等。
黃樹森(林蓓之) 男,漢族,1935年1月出生,從藝62年。文藝評論家。代表作品有《題材縱橫談》《廣東九章》等。曾獲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廣東省優(yōu)秀圖書獎等。
黃俊英 男,漢族,1936年10月出生,從藝69年。曲藝表演藝術家(粵劇相聲)。代表作品有《冒牌醫(yī)生》《關公大戰(zhàn)方世玉》等。曾獲廣東省第五屆、第七屆魯迅文藝獎。
黃 培(黃壯謀) 男,漢族,1926年11月出生,從藝80年。戲劇藝術家(音樂設計)。代表作品有粵劇曲目《樓臺會》中的“羅帕曲”、《春香傳》中的“愛歌”等。曾獲第五屆中國戲劇節(jié)“優(yōu)秀唱腔設計獎”、第七屆廣東省藝術節(jié)“唱腔音樂設計獎”。
董智勇 男,漢族,1942年2月出生,從藝59年。電視藝術家(影視策劃與制作)。代表作品有電視劇《情滿珠江》《外來媳婦本地郎》等。作品曾多次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華表獎等一系列國家級獎項。
第四屆廣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作家藝術家表彰名單
王筱頔 廣州話劇藝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藝術總監(jiān),一級導演。代表作品有話劇《林則徐》《春雪潤之》等。導演作品曾多次榮獲文華獎、話劇金獅劇目獎等。
李志良 廣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東莞市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代表作品有《國之重器》《東莞制造》等專題。獲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
吳佩錦 國家非遺項目白字戲代表性傳承人。代表作品有《徐九經升官記》《白羅衣》等。為瀕危的稀有劇種白字戲培養(yǎng)了一批接班人。
何世良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磚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作品有磚雕《福字》等。大型磚雕《六國大封相》獲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陳 擎 廣東省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一級演奏員。入選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帶領廣州交響樂團以24個音樂季的數(shù)量領跑內地樂壇。
范 勃 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曾獲第八屆全國美展優(yōu)秀獎,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
林文祥 梅州市戲劇研究工作室主任,一級編劇。山歌劇《等郎妹》獲第八屆中國戲劇節(jié)“曹禺戲劇獎”和優(yōu)秀編劇獎。山歌劇《桃花雨》獲原文化部“第十三屆文華優(yōu)秀劇目獎”。
林俊敏(阿菩) 自由撰稿人、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代表作有《山海經密碼》《山海經·候人兮猗》《十三行》等。曾獲第九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入選中宣部2019年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林 藍 廣東畫院院長、教授,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作品入選國家級重點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2次,獲國際展二等獎1次。國畫《詩經——長歌清唱》入選“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并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魏葆華 星海音樂學院教授、一級演員。獲第六屆中國雜技金菊獎“終身成就獎”、第七屆中國雜技金菊獎“最佳演員”獎。與吳正丹創(chuàng)新表演的《肩上芭蕾》開創(chuàng)了雜技表演的新流派。
編輯: 寶厷
來源:金羊網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站長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