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布
浦西的朋友們,口糧都囤好了嗎?今天就要開始為期四天的封閉管理了,宅家做做飯有助緩解情緒,廚藝不精也沒關系,以下四部上新的美食紀錄片收好了,看看學學,實屬望梅止渴之佳品——
01.《老廣的味道》第七季
《老廣的味道》終于更新了。雖然知道這部紀錄片自打2016年首播開始,一直以每年一季的速度穩(wěn)定如約輸出,但真正看到上新了還是很激動的,原因無他——老廣實在是太會吃了!
本以為出到第七季了應該沒啥新鮮玩意兒了,哪知道一打開肚子就開始咕嚕嚕叫,哪怕是以前熟知的美味,老廣一拍,饞蟲又動。比如第一集講佛跳墻,竟然從一顆鮑魚如何養(yǎng)殖開始。講小龍蝦,又從養(yǎng)殖小哥拔掉河里水草給小龍蝦留出更多氧氣開始講起,一直講到龍蝦收獲季,小哥把龍蝦分成三種大小賣,隨隨便便就被附近買主收走,高品質的小龍蝦口口相傳,根本輪不到域外人!
看老廣,一直都是隨時打開橙色小軟件的節(jié)奏,它播到哪里,我就淘到哪里。但是最近情況有點不同,很多快遞都停發(fā)上海,所以看不看第七季大家要做好心理準備——免得看得到買不到抓耳撓腮。
即使拍到第七季,仍然有沒見過沒吃過的好東西,比如拿來煮“天下第一飯”的石夾螺。顧名思義,需要趕海的阿姨媽媽們去到石頭縫里一個一個撿:
透明的寄生蟹喜歡跑到螺里找美味:
結果被一鍋端了,煮熟以后的寄生蟹還能增加螺的脆韌口感——啊,這倒是沒有想到。
再比如,知道陳年的陳皮金貴,但是你敢吃陳了十幾年的蘿卜干嗎?
老廣叫它“菜脯”,拿來燉冬瓜水鴨湯,很清咸:
還有這個:朥粕——
看著跟剛才的老菜脯有點像,但是鷗汀村人拿來熬粥:
看做法,和上海人做豬油渣挺像的,但區(qū)別是把肥五花一起下鍋炸——然后配上香滑的糯米粥吃:
02.《這是蛋糕嗎?》
奈飛出品的綜藝節(jié)目,如果大家看過網上流行的“蛋糕”照片,就知道這檔節(jié)目的來歷——萬物皆可蛋糕,然后讓評委火眼金睛來辨別到底是不是蛋糕。
節(jié)目一開場,先旋轉出五種食物,讓參賽選手判斷其中哪個是蛋糕做的:
比如說這塊漢堡包,你覺得它是蛋糕做的嗎?
判斷完成之后主持人當場揮刀——
小試牛刀之后,就輪到選手們親自上陣。
第一場比賽,三個選手各做一道“美食”,有人做了“漢堡包”:
有人做了塔可餅,混在四個真塔可餅里,讓評委判斷哪個是蛋糕做的,瞧瞧,誰能分得出?
還有一個做了牛角包——感覺即使貼近了看都無法分辨真?zhèn)危?/p>
用蛋糕做食物還只是第一步,后面的比賽越來越遠離食物,比如做鞋子的——
連美食界的評委都看走眼,選了一雙真的鞋,主持人一刀下去,大家傻眼了:
還有做帽子的,要用蛋糕做出織物的紋路,為了迷惑評委,這個選手甚至為帽子打了洞眼,畫上金色的帽釘:
更有用蛋糕做雕塑、做行李箱的,越往后越不知道蛋糕還能變成什么。更意外的是,這些蛋糕還都很美味,里面是豐富的餡料,吃得評委嘖嘖稱奇,看得觀眾肚子又叫了。
每一輪的勝出選手可以獲得5000-10000美元不等的獎勵——為什么還分兩種呢,因為5000是保底,能不能獲得10000,還有一輪考驗——舞臺上兩捆錢,一捆是真的,另一捆……還是蛋糕,選對了蛋糕,才能獲得最終10000美元的獎勵。
03.《一面之詞》
美食紀錄片也開始往短平快方向發(fā)展了,一集15-20分鐘,就講一碗面,一個人。
看到第一集是蘭州拉面我就趕快進來了,畢竟我是路過蘭州都要下火車去吃碗牛肉面的人吶。
比起吃蘇式面需要加很多澆頭過橋,吃蘭州牛肉面我不加肉都可以——拉面才是主角,其他配角有一點就行了。
第二集的主角是西安biangbiang面,原來這biangbiang的來歷就是拉面的時候發(fā)出的biangbiang聲:
也有愛吃褲帶面的,做法可湯面可干撈:
這部紀錄片還給每位“主角”都做了一張角色海報,按圖索驥我們能猜到后面幾集的走向,比如——廈門沙茶面:
延吉冷面:
重慶小面:
雖然12集12款面條基本上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依然拍出了鮮活的在地感,面食愛好者實在無法阻擋。要是有蔥油拌面就更好了。
04.《人生一串》第三季
啊人生三串來了!這奇葩的燒烤紀錄片每次一播總能掀起全民燒烤的熱情,上海大學路上有一家同名授權主題燒烤店,開了幾年生意還是那么好,等疫情過去一定要去擼串呀!
《人生一串》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串地道,是從串的原材料開始的。
比如第三季一開場,先不說串,先說蔥。山東的串想要好吃,先得弄點好蔥——
澆水澆得多,蔥就發(fā)甜。
再復習一下蔥串擼起來的正確步驟——
接著就到了中山的脆肉鯇,要讓鯇魚的肉發(fā)脆,就得給他們喂蠶豆,相當于健身的人吃蛋白粉了:
增肌不成功的,還得回塘重造,這樣才能完成一條肌肉脆鯇的使命。
咱就是說,如果現在家里儲備不是那么豐盛的話,小燒烤紀錄片還真不一定建議您打開看,否則可能會出現以下畫面:
征集令2022年3月以來,上海疫情呈多點散發(fā)、多鏈并行、隱匿傳播、快速蔓延態(tài)勢。這是2020年到現在,上海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后形勢最嚴峻的一次考驗。減少流動、大范圍篩查核酸……這一切都是上海居民在兩年多的疫情中第一次碰到的情況。上海戰(zhàn)疫,刻不容緩;上海加油,沒有退路。《新民周刊》現面向廣大讀者征集身邊的抗疫故事,歡迎您提供相關線索,讓我們用新聞留存魔都經歷的這一切。你戰(zhàn)疫的點點滴滴,我們珍惜!?集值班編輯聯(lián)系方式如下(添加時請簡要自我介紹):周一:應 琛微信號:paulineying0127周二:金 姬微信號:gepetta周三:黃 祺微信號:shewen-2020周四:周 潔微信號:asyouasyou周五:孔冰欣微信號:kbx875055141周六:吳 雪微信號:shyshine1105周日:姜浩峰微信號:jianggeladandong
新民周刊推薦搜索關鍵詞列表:口述實錄
往期推薦
魔都戰(zhàn)疫口述實錄 | “雖然我長了一張外國人的臉,但別把我當外人呀!”
好戲 | 從海萍到曉琴,“國民媳婦”海清還是買不起房......
魔都戰(zhàn)疫口述實錄 | 新冠感染者的14天:終于出院回家,人生這場考試太難了
版權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站長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