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長江北岸筑邗城、開邗溝,挖下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大運河的第一鍬。從此揚州作為一座長江與運河交匯的城市,在長江濤聲和運河帆影間生長、演變、發(fā)展、繁榮,2500年來幾度興衰卻生生不息,留給我們一座東亞文化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一座每當煙花三月就會讓人神往的詩意之都,一座雖在江北卻被公認屬于精神江南的“綠楊城”。
江河交匯,滋養(yǎng)千年文脈
揚州是中國大運河的生長原點,對此《左傳》中只有短短七個字:“吳城邗,溝通江、淮。”邗溝因此成為中國歷史文獻中第一條有明確開鑿年份的運河。
《邗江勝覽圖》(局部)清 袁耀繪
邗城遺址位于今揚州蜀崗一帶,長江北岸15公里左右,然而在春秋末年,蜀崗就位于長江邊,古吳國的士兵站在高崗上瞭望四方,耳邊回蕩著拍岸的濤聲。
由此處開挖的邗溝,借助沿途的自然河湖,向北直通淮安末口到達淮河,在今天的江蘇境內(nèi),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第一次得以人工溝通,從此連為一體。
隋煬帝開通隋唐大運河,這是中國大運河在歷史上第一次全線貫通,其主要功能“漕運”成為大運河的關(guān)鍵詞,在國家統(tǒng)一、政權(quán)運轉(zhuǎn)、物資轉(zhuǎn)送、文化交流和沿線城鎮(zhèn)發(fā)展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揚州則因為處于江河交匯處,長江流域及江南漕糧每年二月在揚州集中北上,這直接帶動揚州成為全國的物資轉(zhuǎn)運中心,并使之成為唐代全國第一大都市,時稱“揚一益二”(益指成都)。
京杭大運河揚州段與長江交匯處運輸船舶絡(luò)繹不絕
從唐詩中,我們可以一睹揚州之繁盛:
徐凝寫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盛贊揚州風景優(yōu)美;
李白名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千年以來都是揚州最好的文案廣告;
王建寫下“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表明揚州那時就有熱鬧的夜生活;
杜牧不僅留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金句,還在離開揚州之后戀戀不舍寫下“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張祜則更夸張,他寫道“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活著愛不夠,死后還要長眠于此;
張若虛更是被揚州長江岸邊的景色激發(fā),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被譽為“孤篇壓全唐”,聞一多稱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齊公鑿新河,萬古流不絕。豐功利生人,天地同朽滅?!崩畎走@詩中所說的,是唐代潤州刺史齊澣在長江瓜洲開伊婁運河的故事。在唐代,原本在江中的瓜洲因泥沙淤積,逐漸與陸地連在一起,從鎮(zhèn)江北上的漕船必須繞行瓜洲,迂回60里,齊澣遂開挖25里伊婁河,省去運道迂回之苦,功績甚大,所以才得到李白如此贊譽。
瓜洲不僅是一個詩意存在,留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的情思,“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的豪放,留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凄美,而且成為扼守運河的兵爭要地,直到晚清,太平天國還和清軍為爭奪瓜洲而反復(fù)拉鋸。遺憾的是,隨著江岸北移,瓜洲開始坍江,光緒十年(1884),瓜洲整體坍入江中,蹤跡全無。
揚州在古代社會的又一個高峰,是明清時期,同樣得益于江海交匯帶來的漕運、鹽業(yè)、物資集散、人員往來帶來的繁榮。明清時期,來自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長江中游,以及包括浙江在內(nèi)的江南地區(qū)的漕糧,都要由長江經(jīng)過揚州運往京師。每年春季,坐鎮(zhèn)淮安的漕運總督都要專程趕到揚州,在長江邊巡視所有漕船經(jīng)過瓜洲經(jīng)運河北上,并且跟船一路進京述職。
清代康熙、乾隆分別六下江南,每次都在揚州停留。乾隆南巡不僅留下了瘦西湖一夜之間造白塔的故事,而且直接促成了國粹京劇的誕生。公元1780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為了迎駕,各地戲班群集揚州,連續(xù)多日為皇帝和百姓演出。御駕南行后,各戲班意猶未盡,相約沿運河一路北上演出。1782年船隊到達京城再次“匯演”時,奇跡發(fā)生了:雅戲與花戲雜陳,徽戲中融進了二簧腔、昆曲等各類聲腔以及弋陽戲的武打做功……各劇種融合在一起,一個新劇種呼之欲出。
8年之后,乾隆皇帝八十壽辰,四大徽班進京,從此世間有了京劇。
新中國成立后,江河傳奇仍在續(xù)寫。始建于1961年的江都水利樞紐既是南水北調(diào)東線工程的“源頭”,也是江蘇江水北調(diào)的“龍頭”,長江水由此被抽送向北,滋潤齊魯與燕趙?;幢钡貐^(qū)大片農(nóng)田實現(xiàn)“旱改水”,結(jié)束了糧食不能自給的歷史,成為大糧倉。
晨曦中的潤揚大橋
通江達海,這里曾是海港城市
今天人們講起海潮,第一印象往往是錢塘潮,然而在唐代及之前,最著名的當屬揚州的“廣陵潮”。
當時的長江入??诤徒裉旌贾轂诚嗨?,都呈喇叭形,自揚州向東,江面逐漸開闊,海潮從江口上溯至揚州和鎮(zhèn)江,奔騰澎湃,形成潮涌。
漢代枚乘在《七發(fā)》中寫廣陵潮“疾雷聞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云內(nèi),日夜不止……”中唐詩人李紳在《入揚州郭》詩序文中也說:“潮水舊通揚州郭內(nèi)”,可見當時海船可以停泊到揚州城外。
位于江尾海邊的揚州,是一座比肩廣州、泉州的海港城市,并成為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和大運河的樞紐性節(jié)點,瓷器、絲綢、玉雕、茶葉、金銀器等均為大宗商品,“揚州銅鏡”更是享譽海外的名牌。當時的揚州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城內(nèi)大食人、波斯人、日本人、新羅人隨處可見,他們經(jīng)營珠寶、珍貴藥材等生意,讓城市顯得更為國際化。
1998年,印尼勿里洞外海發(fā)現(xiàn)了唐代的阿拉伯沉船黑石號,船上載有珍貴的金器、銀器和漆器,以及多達6.7萬件中國各地的瓷器。專家推測,“黑石號”來自波斯灣,當時阿拉伯人是海上絲綢之路上最活躍的商人群體。船只在廣州卸貨后,一路向北,到揚州補貨,再借助冬季的東北風返程,卻不幸沉沒。
專家之所以認為這艘船從揚州出發(fā)返程,一條重要的證據(jù)就是船上發(fā)現(xiàn)了“揚子江心鏡”。揚子江是長江下游的別稱,而江心鏡則是揚州的特產(chǎn),據(jù)傳江心鏡是在陰歷五月初五鑄造于揚子江心,因為符合陰陽五行之說而具有神力,是唐代揚州向皇帝進獻的貢品。
而在黑石號沉沒前的近百年前,鑒真從揚州出發(fā)六次東渡,成為中日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公元742年,日本留學(xué)僧榮睿、普照來到揚州大明寺,懇請鑒真大師東赴日本傳法,當時在場僧眾沒人出聲,良久之后弟子祥彥表示渡海太危險,“滄海渺漫,百無一至”,鑒真慨然道:“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
鑒真的堅定鼓舞了眾人,當場有21人表示愿意同往。隨后眾人準備船只、干糧,不料被告發(fā)勾結(jié)海盜,官府拘禁所有僧眾,第一次東渡就這樣夭折了。隨后的6年中,鑒真4次嘗試東渡,經(jīng)歷過長江口沉船,海上遇風暴,被告發(fā),九死一生,雙目皆盲。
公元753年,鑒真一行秘密乘船沿長江到達蘇州黃泗浦(今張家港塘橋鎮(zhèn)),悄悄坐上日本遣唐使的船只,終于成功抵達日本。在日本,鑒真不僅為皇室剃度,在日本確立了戒律制度,而且把中國的典籍、醫(yī)藥、建筑等文化帶到日本,千年以來一直受到日本人的推崇,成為中日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一位使者。
公元1265年,南宋咸淳年間,一位名叫普哈丁的阿拉伯老人乘船來到揚州。普哈丁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第16世裔孫,在揚州他邊經(jīng)商邊廣交朋友,用漢語和當?shù)毓賳T和學(xué)者交流,因為學(xué)識和品德被當?shù)厝司捶Q為“篩海巴巴”,意思是有學(xué)問的長老。留存至今的清真寺仙鶴寺就是他主持修建的。
更多的外國人借道揚州南來北往,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馬可·波羅、利瑪竇,外國使團往往也在揚州換船沿運河進京。這些使團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國馬戛爾尼使團。馬戛爾尼在行記中寫道:“在瓜洲渡口望去,江面上的波浪如海濤般洶涌澎湃,我們還見到了江豚?!?/p>
富可敵國,揚州繁華以鹽盛
揚州的大王廟里,供奉著兩位神主,分別是春秋和漢代的兩位吳王夫差和劉濞。供奉夫差,是因為他開揚州建城史,開挖邗溝;供奉劉濞,則是因為他開運鹽河。
公元前195年,劉濞開運鹽河,自揚州茱萸灣到泰州海陵倉,再到海安、如皋,總長近200里。從此以后,隨著沿海灘涂的生長,淮南淮北兩個鹽場的鹽主要通過運鹽河行銷各地,揚州是重要的食鹽集散中心和管理中心,留下了“揚州繁華以鹽盛”的俗語。
淮鹽是國家的重要稅源,為國家穩(wěn)定、政權(quán)運轉(zhuǎn)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唐代劉晏在揚州改革鹽業(yè),使淮鹽行銷半個中國,鹽業(yè)拯救了“安史之亂”帶來的財政危機;北宋末淮鹽年產(chǎn)1.8億斤,占到全國半數(shù)以上;明代朱元璋創(chuàng)“開中法”,即鹽商為朝廷運送軍需物資,取鹽為報酬,并在揚州設(shè)立兩淮鹽運都轉(zhuǎn)使司;清朝淮鹽最高年產(chǎn)量近8億斤,達全國1/3。
明清時揚州鹽業(yè)興盛,離不開運鹽河和長江兩條水道。當時泰州、通州的20個鹽場先在泰州設(shè)倉匯儲,經(jīng)運鹽河運抵揚州灣頭,再從運河經(jīng)儀征入長江,溯江而上,行銷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揚子四岸”。有資料顯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揚州鹽業(yè)資本達七八千萬兩,與戶部存銀大體相當,壟斷了鹽業(yè)銷售,可謂“富可敵國”。
晚清陶澍和陸建瀛推行票鹽制,領(lǐng)票即可參加行鹽,鹽業(yè)參加門檻下降,對傳統(tǒng)壟斷鹽商造成打擊,太平天國運動又使兩淮鹽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揚州鹽商自此漸漸衰落,然而鹽商對于揚州文化、園林、藝術(shù)等領(lǐng)域的影響和貢獻卻影響深遠。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揚州共有10個世界遺產(chǎn)點,為運河沿線城市最多,其中瘦西湖、個園、盧紹緒鹽商住宅、汪魯門鹽商住宅、鹽宗廟等5個遺產(chǎn)點都與鹽商有關(guān),占據(jù)揚州世界遺產(chǎn)的“半壁江山”。
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交匯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悠遠的文脈傳承為揚州注入新的發(fā)展動力,揚州這個“好地方”在新時代激蕩著發(fā)展的澎湃潮聲。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宏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往期推薦
行長江探文脈①|古都南京,跨越千載的長江之歌
編輯: 陳潔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fā)布傳播服務(wù)。
ID:jrtt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站長刪除。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uickersubmitter.com/xintu/7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