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這個春天很特殊,
疫情壓在每個人心頭。
一條的員工和所有生活在上海的人一樣,
大家一個個孤立在家,
但所經(jīng)歷的種種時刻卻又悲歡相通。
4月8日,我們發(fā)出了“我親歷的上海疫情瞬間”征集,
收到了上百封回復,
身邊的朋友也紛紛給我們留言,
寫下他們在這段封控期間經(jīng)歷著的瞬間。
其中最多的瞬間是關于食物,
在家里發(fā)豆芽風行一時;
鄰居之間互換物資,
七拼八湊出一些蔬菜肉給不會團購的老人;
然后是關于確診、求助……
女孩住進剛建好的方艙,
看到一個寶爸在臨時板房的門上,
給孩子畫了《汪汪隊立大功》里的大狗們;
有一家人期盼已久的寶寶要在這時候降生,
其間打120叫救護車、購買奶粉的艱辛自不待言。
有人拍下鄰居屋頂遛狗的畫面,在小區(qū)群引起一陣轟動
也有不少時刻是關于自然,
人們爬上屋頂去放風遛狗,
或者在疫情時收集到了200多處的鳥鳴,
現(xiàn)在我們都停止了,自然的聲音反而格外清晰。
我們用這些普通人經(jīng)歷的微小瞬間,
為這段不尋常的歷史做一個見證和記錄。
編輯 朱玉茹、倪蒹葭
責編 陳子文
疫情在家眺望窗外,一片錯過的盎然春色
方艙里,寶爸給孩子畫的畫
@raki 31歲 視頻從業(yè)者
上海欠下了一個春天,只能在家里感受。
我住在市中心的弄堂,沒有了阿姨叔叔在樓下聊天的喧鬧聲,隔壁樓的法國人也停止了派對的音樂,安靜到一早會被飛進房間而困住的小蜜蜂吵醒。
飼養(yǎng)了一只小松鼠,第一次它爬上屋頂不請自來,覺得可愛就給了一些堅果,久而久之仿佛成了一位每天拜訪的鄰居(可能再過一陣子就要拖家?guī)Э诹耍?/p>
@喬伊 28歲 記者
每天的平靜時刻都是吃完飯后在窗外遠眺一下延安中路,黃昏時分,四月的上海到處都浮動著春天的氣息。小區(qū)里,有小孩在窗戶前隔空互相喊著,“你寫完作業(yè)了嗎?”,“我在寫作業(yè)!”,好像生活又有了一點煙火氣。
畫下封控前沸騰的生活
@fwb 建筑教師
雖是人間四月最美天,卻逢滬地百年未遇之大事件。隔離中,雜亂中,努力做到一天一幅iPad小畫,記錄焦慮與荒唐,也回憶美好,鎮(zhèn)靜心態(tài)。
表弟拿著玩具望著窗外,“什么時候能去找小伙伴一起玩?”(小米 攝)
@小王同學 19歲 學生
花園將要變成菜地
金魚看作生魚片
韭菜一茬又一茬
春風吹動香椿芽
隔壁的櫻花無人欣賞
吹來了花瓣緊貼著紗窗
樓上的狗狗聽到動靜
汪了一聲又止住聲音
毛毛老公在樓下向她揮手
@毛毛 34歲 一條美妝編輯
我的老公是一名醫(yī)務工作者,自從3月初疫情開始,他就沒回過家。我們的女兒剛出生,只有4個月大,已經(jīng)一個多月沒看到爸爸。只能偶爾等他空下來的時候視頻聊天,一開始寶寶還認識是爸爸,但過了幾天就不認識了。
前幾天老公總算拿到了通行證,可以從醫(yī)院回家拿點換洗的衣服,但是由于我們樓封控了,加上不想增加我們感染的風險,所以只在窗戶下和我們打了招呼,是下午四點鐘,陽光非常好。希望疫情趕快過去,重逢的日子快點到來。
@Andy 24歲 互聯(lián)網(wǎng)運營
發(fā)生在2022年上海的愛情故事。我一回上海小區(qū)就閉環(huán)管理,他拖著行李箱進來陪我隔離,已經(jīng)一起呆在小小的房間里兩周了,在每一個自閉和煩悶的時刻我們都會抱緊彼此。
“馬上就是我們倆四個月的紀念日了,還有兩分鐘零點”。零點我們在沙發(fā)上深情打kiss,我推開他說,要不要團點切片面包,于是兩個人開始繼續(xù)團吃的,在把冰箱逐漸填滿的時刻里很真實地感覺到幸福。
@七毛是我 30歲 寫作者
誰能想到,我跟我老公兩人在家自己發(fā)豆芽了。
從櫥柜的旮旯角里翻出了黃豆、綠豆,平時絕對不會想起來的東西。水泡了一夜,然后用毛巾和抹布蓋著,一天澆三次水,早上掀開,看到綠豆居然發(fā)芽了,那一刻特別感動,喜出望外。又一想,我竟然在2022年的上海,怕第二天吃不上飯,自己在家發(fā)豆芽,真魔幻!
@毛,22歲,學生
本來以為安全如磐石的大學校園破防了,作為第一批被轉移的密接來到浙江金華的賓館隔離。臨走時,我看了下寢室養(yǎng)的植物,多肉酢漿草什么的能熬,但是角堇三四天不澆水就會旱死,我舍不得,就帶上了。
到了隔離點,一開始非常焦慮,緊張得胃疼睡不著覺。
因為三餐配的都是白米飯,身體吃不消。我學會了用燒水壺和白米飯煮粥,先燒開水,再把飯放進去悶五分鐘,然后繼續(xù)燒水,咕嘟一會就好了,吃到自己煮的熱乎的粥的那一刻真的覺得好幸福。
每天在窗臺上看著我的角堇在陽光下生長,偶爾也會望著藍天白云發(fā)呆,度過一個下午。不管多么艱難,都要擁有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lynn 28歲 一條藝術頻道
4月7日,看著食物庫存越來越少,我一天都在憂心如何買菜。
晚上聯(lián)系了在西安老家的親戚、在北京的好朋友、在巴黎的表弟、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網(wǎng)友、在美國灣區(qū)的女碼農(nóng)、在京都留學的學妹。
建立了一個三大洲五個國家七個城市的國際化團隊,幫我4月8日一早去軟件上面搶菜, 早上六點和八點半兩輪都搶了。海外黨有時差優(yōu)勢,但這次國際化合作以“全軍覆滅”告終。
后來京都的學妹跟我說,她回籠覺的時候夢見幫我搶菜成功了,買了五百多的東西,運費四百多。
@Sylvia 32歲 媒體工作者
居家前,買了四個青團,想著又甜又膩,不大可能吃得完,但足不出戶,也應應景。到清明那天,青團只剩下一個,和家人分著吃。好在早收到了今年的明前新茶,配青團正好,一口茶吞下去,剛猛的清冽之氣充斥鼻腔。2022年春天的山野,我也算去過了。
@hh 28歲 戲劇人
吃過晚飯,刷手機看到了朋友圈一封求助信,是安徽來的8位打工兄弟發(fā)出的,被困出租房,無糧,有人生病,這幾個關鍵詞我感覺情況緊急,一看日期是4月9日,最新的。我馬上打了信上聯(lián)系人的電話。
電話中得知,居委會回復他們說自己解決,他們用了搶菜軟件,沒有搶到一根菜,目前已經(jīng)斷糧。
求助信和感謝信
我馬上聯(lián)系自己小區(qū)的物業(yè)隊長,因他手上有買蔬菜的渠道,沒想到他也是安徽人。他很激動,都是安徽人在上海打工,大家處境不一,一定要幫。
物業(yè)隊長當晚找騎手和蔬菜的資源直到凌晨,第二天把菜、油、大米都送去了。同時,網(wǎng)絡上幾小時的信息發(fā)酵,讓居委會重視到了,也給他們送了一些物資。
@yonita 27歲 圖書編輯
好像說把香蕉掛起來,它就會以為自己還在樹上,壞得比較慢。
@阿團 網(wǎng)友
在抖音上看到湖北荊州給上海捐贈了魚糕、公安牛肉、小龍蝦。雖然不知道能不能拿到這些物資,但對于好重口味的我來說,太饞了。
發(fā)了評論詢問魚糕具體的食用方法,網(wǎng)友非常細心地告訴我烹飪步驟,還私信我,問上海能不能收快遞,可以私人贈送給我嘗嘗,最后還約定了等疫情過去請我吃魚糕。
一個沒有交集的陌生人,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溫暖了一個被疫情所困的人。也許是自己經(jīng)歷過,才想為別人撐傘。
深夜,還在幫居民送物資的志愿者
@元旦姑娘 33歲
我們小區(qū)接近1000戶家庭,一群陌生人,臨時組建了一些群。群主無私奉獻地牽頭去聯(lián)系供應商、物流,把食物送到我們手上。
這里面有互信、有擔當、更加有感動。我在群里說沒有大蒜了,當時已是半夜,第二天門鈴響了,鄰居說蒜送到樓下了;老年人不太會手機接龍訂菜,群里大家自發(fā)地七拼八湊出葷素搭配、水果,給他們送去。
社區(qū)里,提著物資回家的老人(小米 攝)
@Priscilla 26歲 一條編輯
樓里一大半是老人,不太會用手機,信息閉塞,每次樓棟下來做核酸變成了他們難得獲取信息的時間。爺爺奶奶們隔著2米的距離,用我聽不懂的上海話激烈地討論著什么,特別日常、特別熟悉……
老人們都不好意思開口找年輕人要吃的。今天給老樓長送了一包蔬菜,他推脫說家里有,我硬塞給他,“我囤多了,吃不完?!彼蝗痪脱劭魸駶櫫?,“你們都跟我這么說,謝謝你們!”后來,2樓的小伙子告訴我,兩個老人只剩一個土豆了。
因為“陌生人”的幫助,貓貓難得的豐盛晚餐
@貓貓 25歲 新媒體編輯
幾天前,在團購群里認識了一個女孩子,她是云南人,我的隔壁鄰居。
我們已經(jīng)在小區(qū)里封閉二十幾天了。因為我基本不會做飯,簡單做一點點,大多時候一天只吃一頓飯。后來這個云南女孩自發(fā)地說,要給我做飯吃。偶爾我會帶一些食材給她,她的廚藝真的很好,讓我在這個疫情時刻,不僅每天都吃得飽飽,還嘗到各種花樣菜式。
有一天我因為工作很忙,一直沒閑下來做飯,她來我家給我煎了一份餃子,當時真的很感動。在這之前我們壓根都不認識。她很有趣,并且貼心。我獨自一個人在上海生活的日子里,多了一個朋友。
“鄰居自發(fā)給我老公做了生日蛋糕,群里有人還說晚上要在陽臺上給我們唱生日歌,拿手電筒打光,很感動……”(包子 攝)
@七月 28歲 總助
隔壁小姐姐做了長壽面給最近睡了一個月地鋪的物業(yè)小哥,祝他今天生日快樂;街道送來的柴雞比我自己買的還香,不知是哪里同胞捐贈的,很感動。
我渴望走出房門卻也膽怯,所以愈加敬重此刻堅守在門外的人們,祈禱最多的平安給到他們。
大家取了蔥、做了飯,都會發(fā)張照片在群里感謝
@Wenbin 41歲 汽車公司職員
有人院子里種了蔥,想著大家應該都缺,就鏟了一盆放到家門口供所有鄰居自取。每天大家自覺地維護著這盆蔥,有人澆水,有人不停提醒大家不要拔根,有人用了蔥做好飯發(fā)群里接龍……這一盆蔥,是我們的溫暖和橋梁。
@Jenny 31歲 市場營銷
4月10號晚上,我們樓放了一場露天電影,怕影響老人休息,選了沒有臺詞的《貓和老鼠》,用了超高清投影儀投在對面大樓的墻上。
我們樓正在做飯的、吃飯的、看電視的,都到陽臺、窗邊靜靜觀看。一個可可愛愛很治愈的氛圍!外面的世界很魔幻,但這夜我們小區(qū)是彩色的!這次上海疫情負能量太多,但慶幸有一群很可愛的樓棟鄰居和超級負責很關心大家的志愿者。
社區(qū)志愿者
@咪子 46歲 投資人
上海人這在一輪疫情中,經(jīng)歷了一輪一輪又一輪的核酸檢測,看著大白們忙碌,很多時候是一聲謝謝或者一個感謝的眼神。
但昨天,整個小區(qū)居民被大白破防了!第一次做核酸看到大白后背寫著單位:無錫人民醫(yī)院。白天做的時候,我便注意到了這行字,這是兄弟省的援助醫(yī)療隊啊。
晚上天黑了,小區(qū)群里有人說,醫(yī)療隊還沒走呢,他們太辛苦啦,我們?nèi)リ柵_表示感謝吧!結果,一呼百應,我馬上就聽到陸續(xù)有陽臺傳來“感謝無錫醫(yī)療隊”的聲音。
一個聲音、兩個聲音、一片聲音……此起彼伏,大家做不到整齊劃一,但都有感激之情。這一夜的吶喊聲讓我難忘。
方艙日常
@小怡同學 22歲 前臺
4月5號,我接到了確診電話,手都是抖的。我怕傳染給爸媽,把自己關在房間,偶爾出去都戴著口罩。有天我爸說,“你再在家戴著口罩就不拿我們倆當你親爸媽!”我瞬間就崩不住了,他看見我哭也崩不住了。我怕留下病菌,趕緊回房間了,緩了好久才緩過來。
第二天晚十一點接到電話,告訴我一小時后去方艙。從小到大,我一直住在家里,從來沒有一個人住過。到了方艙,特別特別想家。一個人的落寞感覺快瘋了,下了很多電視劇也不想看。其實身體的折磨一兩天也就過去了,心理的折磨才是這個病毒最令人恐懼的。
@一七 25歲 記者
4月6號,我的合租室友確診了。作為密接,我們一起被封在了家中。
我和室友商量著,把確診消息發(fā)到樓棟群里,內(nèi)心忐忑。驚喜的是,我們收到的都是這樣的回復:“祝早日康復”、“不要有心理負擔”、“快吃連花清瘟膠囊,多喝水多睡覺”、“一定要保證蛋白質(zhì)的攝入啊”……
在小區(qū)的團購群里,別的樓棟都在問我們樓是哪一戶確診的,但鄰居都很善良,沒有透露我們的信息,還安撫其他樓棟,也許是怕大家在群里說一些“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話吧。
當我的老板、同事、朋友得知我室友陽性之后,給了我很多安慰和幫助,叫我一定要保持心態(tài)穩(wěn)定、心情愉悅。我有一位同事,平時就是我們的笑話庫,為了讓我開心點,她這兩天在群里發(fā)了很多搞笑短視頻。今天早上打開工作計劃,發(fā)現(xiàn)同事那一欄寫著一條——為一七甄選10個搞笑視頻。哈哈哈哈哈,不好意思,寫到這里笑出聲了。
最后一個時刻:一個好消息,就在我碼字的當天,一位確診的鄰居已經(jīng)轉陰了,祝福TA,也希望我的室友早日康復。
方艙黃昏時分
@Kimberly 26歲 記者
我們方艙剛住進來時,全是塵土和建筑垃圾。大家自發(fā)接了水沖洗地面,清理洗手間,收拾垃圾。公共洗手間沒接熱水,兩位同層的大哥就自己動手,接水管、熱水器,裝玻璃、修地板,堪稱“大國匠人”了!朋友說是“前陽栽樹,后陽乘涼”。
眼前的茍且太過殘酷,但大家的自救和互助能力還是讓人感動。我們這一棟建了個微信群,最初叫“方艙求生”,大家說太消極,改叫“喜陽陽”,又說我們要追求變陰,所以現(xiàn)在叫“高橋度假群”。這幾天天很晴朗,“高橋度假村”的晚霞還是很美。
方艙里大家晾衣服的方式
方艙最壯觀的就是每次送飯,大白一嗓子“樓上樓下的,下來吃飯了”,就能聽到轟隆隆一陣腳步聲,地板一陣微晃,大家紛紛出來領飯,宛如非洲大草原上的羚羊群遷徙般帶起一陣塵土。發(fā)了些盒飯的照片給同在上海的朋友,被調(diào)侃吃的比居家隔離還好。確實,起碼還有肉,味道像是高中食堂。
算是切實坐在了歷史的第一排,親身體驗了一把。
“我也很累啊,脫下防護服,我也是普通人,可是他們叫我大白啊?!卑危ㄖг脚撟o士)
@王橘子 28歲 市場
3月底報了小區(qū)的志愿者,小區(qū)里有個接近90歲的奶奶,女兒癌癥,前幾天主治醫(yī)師打電話說見最后一面。奶奶做了核酸,但在住院部還是被攔下一次,上樓之后護士長又不讓進,等到主治醫(yī)師再找上頭領導開會,最后同意可以見一次。
奶奶突破重重困難見到了女兒,真的是何等的痛苦,女兒離開了人世,女兒的兒子關在浦東的大學不能出校,真的打著這段我在流淚。
@魔都笑笑生 28歲 公司職員
3月16日,是我右肩的肩袖撕裂手術后第四周,這天我們小區(qū)進入封控,3月30日,是我和手術醫(yī)生約好的復診日,但這天早上,收到了醫(yī)院的停診信息,浦東其他的醫(yī)院也都陸續(xù)停診。
因為右手臂一直抬不起來,我不能洗頭,不能做飯……蔬菜和水果也變成稀缺資源……我只想洗一個頭,吃一頓不是方便食品的好飯。
在鄰居協(xié)助下,吃上的飯菜
4月5日,突然聽到有人敲門,這是我封控以來第一次聽到有人敲門,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樓下80歲的阿姨在敲隔壁的門,阿姨看了看我,寒暄幾句走了。下午,又聽到敲門聲,竟是樓下阿姨端著一大碗紅棗蓮子小米粥。她說小姑娘,你手不方便,有什么要幫忙的你就來找我。
4月7號晚,鄰居小姐姐到我家,幫我洗了頭,切了一個大土豆,把發(fā)的物資扛了上來,樓道長又幫我切了一大塊豬肉,他把豬肉切成小塊,分成幾份裝在保鮮袋里……托他們的福,我近一個月來,久違地吃到了一份土豆燉肉。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指望陌生的鄰居能幫忙做些什么。
此時最難的是,聯(lián)系了不下十個渠道求助,但就醫(yī)一直解決不了,聯(lián)系不到能接診的醫(yī)生,關節(jié)鏡手術后如果不及時觀察、開始康復訓練,會關節(jié)黏連,時刻憂心著。
@Pz 26歲 新媒體工作者
小區(qū)里有條大狗大家都很喜歡,疫情前就經(jīng)常被主人帶著到處轉悠,一身雪白的毛,到我腰那么高,很是帥氣。封城期間,大狗每天在狹窄的室內(nèi)待著,悶悶不樂,主人就在小區(qū)群求助。這幾天,夕陽西下去窗臺看了一眼,意外發(fā)現(xiàn)大白正牽著大狗在遛彎。狗狗特別乖,走得慢慢的。
小區(qū)路上空蕩蕩的,只有一人一狗肩并肩走著。
疫情期間的待產(chǎn)病房
@范范 38歲 寶媽
孕期39周時,疫情已經(jīng)集中爆發(fā)了,情況一天比一天不穩(wěn)定,被告知進產(chǎn)房需要三天一次的核酸證明,到40周預產(chǎn)期那天,醫(yī)生反復確認才讓入住了正常的病房待產(chǎn),沒有護工,生產(chǎn)陪護只允許一個家屬。
寶寶在3月24號出生,五天后出院,馬路上一個人都沒有,空蕩蕩的高架恍如空城。
出院當天市面上很多奶粉都已經(jīng)斷貨,母嬰店陸續(xù)在封閉。我老公跟我媽媽急得不行,到處打聽,趕在封城前搶到了一箱奶粉和一箱尿不濕,能撐一個半月,才算是心安了,現(xiàn)在想起來都覺得心驚膽戰(zhàn)。
我38歲,高齡產(chǎn)婦,這個孩子的到來對我們一家都特別珍貴。盡管現(xiàn)在疫情封城,一切都很緊張,但一家人每天還能待在一起,我爸爸媽媽們每天能看看孫子,心里就有種由衷的幸福感。
@筒哥 36歲 國企科員
我們小區(qū)在做了第九次核酸后,3月30日接到了疾控的電話,通知我們家核酸檢測異常。這個電話如晴空霹靂,要知道,我家有一個懷了37周的孕婦在。經(jīng)過復核,我丈母娘核酸陽性,我們都是密接。
我們在家里認真做了消毒和通風,萬幸沒有感染。
丈母娘2號被帶去了方艙醫(yī)院,4月5號,老婆開始宮縮,預感到快要生產(chǎn),我們晚上10點開始打120,等了大概一個半小時,終于救護車到了,把我們送到密接人員的指定醫(yī)院——第八人民醫(yī)院。
產(chǎn)房是單獨一間,過程中,醫(yī)生就坐在她旁邊,教她怎么放松,細致入微地照顧,4月6號清晨順產(chǎn)了我們的女兒。我們初為人父母,小孩一直哭鬧,這個時候也沒法請月嫂或者進月子中心,到處跟人請教如何換尿布和洗澡。
經(jīng)歷許多苦澀不易,回想起來還是幸運的。寶寶她正好想在這個時候到來,看看世界。
@劉悅來 51歲 景觀設計師
2020年疫情期間,我們第一次發(fā)起了seeding種子行動“鄰里守望互助公益計劃”,倡導大家無接觸分享種子,在家門口或者一方小陽臺上育苗,種出一片自然。2年多過去,打卡分享自家小花園的社群不斷壯大。
70多歲的尤奶奶,這兩天特地發(fā)來了她家樓道里的“共享花園”,全部用吃剩的蔬菜頭自己長出來,開出了花。
她說,“以前我習慣把花草養(yǎng)在自己家的廚房窗臺上,今年趁著做核酸,就帶下來,放在樓梯北面平臺,讓更多人一起觀賞,‘蔬菜開花好漂亮吧’?!?/p>
社區(qū)花園
過去5年,我和團隊指導幫助居民自己改造“家門口的一片自然”,做了700多個迷你版花園。我自己和夫人打理的社區(qū)花園,我們每次下樓核酸都會看到,現(xiàn)在二月蘭還在開放,蝴蝶也繞著飛。
通過觀察自然,記錄分享,我們身體不接觸,大家心還在一起。這次疫情讓我們對鄰里的感覺,也真真切切地深刻了許多。
@譚志鵬/羅黛詩 30歲出頭 藝術家
在上海封控期間,似乎天氣大多都十分晴朗。
不同于市里封控后產(chǎn)生的反差;我們身處地廣人稀的奉賢區(qū)海灣,除了禁足,周遭還是一如往常地安靜。工作室難得有一片可觀的草坪,最開心的應該就是家里的狗子,傍晚讓它在上面肆意地奔跑,掩不住的笑容暈染在空中。那天我們互相追趕,如同孩子一樣地追逐打鬧。我把狗子撲倒在地上,捉弄般搓揉它的皮毛。
夕陽下,所有的鳥鳴蟲叫、所有的風吹草動,疫情的無奈在這一瞬間煙消云散。
劉毅在疫情間的畫作
@劉毅 41歲 藝術家
4月3號,我站在陽臺上,突然聽見鳥叫聲,特別清脆。平時外面總是吵吵鬧鬧的,現(xiàn)在我們都停止了,自然的聲音反而格外清晰,特別觸動我,我當時就拿出手機錄。后來在朋友圈看見好幾個朋友因為疫情心理狀態(tài)很不好,我就把錄音發(fā)給他們了。沒想到他們反饋都特別好。我就又轉給了好多好友,像是一份禮物一樣。
其中有一個收到的人是個大學生,他給我回了一段在他宿舍那邊錄的鳥叫聲,不太一樣,但也特別好聽。我就想,干脆發(fā)起一個活動,叫“鳥鳴電臺”,讓大家記錄疫情中在自家聽到的鳥鳴。其實這份美好一直存在于我們身邊,只是平時被忙碌的我們忽略掉了。
劉毅每天的朋友圈分享
幾天的時間,陸續(xù)收到的200多份鳥鳴的錄音,我每天都會在朋友圈分享,我把它看作一次社交媒體上的公共藝術。每天一家人圍坐桌前,夫人在抄經(jīng),兒子在寫作業(yè),我就在手寫記錄這些鳥鳴的地點、種類、發(fā)送者。
我覺得某種角度上,這是一種虔誠的祈禱和祝福。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轉載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站長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