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參加選拔體檢期間,
王亞平問楊利偉:
“當航天員最難的是什么?”
楊利偉就說了兩個字:
“學習。”
入隊后
這是王亞平的“作息表”:
入隊第一年
系統學習空氣動力學、天文學
高等數學、航天醫(yī)學等30多門課程
白天排滿課程
晚上寫作業(yè)、預習、復習
書桌上的臺燈
從沒在深夜12點前熄滅過
今天,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王亞平、田徑運動員蘇炳添等人在人民日報刊文,分享讀書與實踐心得。文中,王亞平、蘇炳添都談到了學習的重要性。
全文如下:
用知識點亮浩瀚星空
王亞平
從中國空間站的舷窗望向外面,蔚藍的地球生機勃勃,它周圍是深邃的宇宙,充滿未知。除了看不夠的美景,3次太空授課同樣記憶猶新。我由衷希望通過意義非凡的太空課堂,激發(fā)青少年崇尚科學、求知閱讀的興趣。
2013年第一次授課,短短40分鐘,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科學之門”。返回地面后,我收到很多信,信中飽蘸童真童趣,洋溢著求知熱情。有的說:“我也想飛向太空,探索其中的奧秘?!庇械恼f:“請把接力棒交給我吧!”還有不少孩子問:“什么時候再有太空授課?”帶著這些期待,經過8年不懈努力,“亞平老師”終于再次追夢成功,登上“講臺”。在神舟十三號任務中,我和翟志剛、葉光富完成了兩次太空授課活動。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微重力環(huán)境下細胞學實驗、太空拋物實驗……內容更豐富,科學設備更先進。
有的同學聽課后,給我寫信上傳到中國空間站,我高興地回信:“只要敢于追夢、勇于追夢,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fā)射時刻?!边@種互動,折射出航天事業(yè)對青少年科學素養(yǎng)的召喚和激勵。正如科幻作家劉慈欣所說,“太空課堂”最棒的地方,是像一支畫筆一樣,為孩子描繪了一個與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
成為航天員,也是一個不斷求知的過程。參加選拔體檢期間,我在散步時偶遇楊利偉,好奇地問:“當航天員最難的是什么?”他就說了兩個字:“學習。”之后,我深深意識到這兩個字的分量。入隊第一年,我們要系統學習空氣動力學、天文學、高等數學、航天醫(yī)學等30多門課程。知識儲備就像蓋房子,要一點一點來,沒有捷徑可走。白天排滿課程,晚上寫作業(yè)、預習、復習,書桌上的臺燈從沒在深夜12點前熄滅過。
除了“硬核”專業(yè)知識,文學和朗讀也很好地陪伴了我們的太空生活。我們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朗讀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總序,被大家稱為“從遠方傳來的詩意”。平日工作訓練之余,我也會看電影來放松身心,尤其是科幻題材。每當看到銀幕上的航天員經歷,我的內心就會產生強烈共鳴。一邊看,一邊回憶自己在太空中的日子。走出電影院,仰望天空,不禁想到自己趴在舷窗口遠遠眺望地球的情景,心中油然生出對航天事業(yè)的熱愛,那是一種刻骨銘心的陶醉。
如今安全返回地面,我依然渴望帶著孩子們的科學夢再次飛向太空,完成新的探索,用知識點亮浩瀚星空,繼續(xù)書寫中國和人類航天事業(yè)新的輝煌。
科學訓練讓我不斷突破
蘇炳添
在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中,我跑出了9秒83的成績,闖入決賽并打破亞洲紀錄,同時打破了“9秒85是黃種人極限”的說法。
我的身高只有1米72,100米要比百米飛人博爾特多跑7步。我今年33歲,早已過了傳統認知中的“黃金運動年齡”,全身還遍布傷病。但我相信,通過自身努力和科學訓練,世界其他選手可以做到的,我們亞洲選手也一定可以做到。
在競技體育比賽中,當運動員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面臨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競技,也是整體素質的比拼。加強學習、提升素養(yǎng)、科學訓練,是運動員成長的必經之路。我不僅是一名運動員,同時也是一名大學老師,從賽場到課堂,從起跑線到講臺,對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有深切感受。近年來,很多運動員意識到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性,非常珍惜學習的機會?;A文化水平的提高,運動、心理、科技相關知識的汲取,有助于加快和加深運動員對訓練的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收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在平日訓練中,我一方面總結自己多年的比賽經驗,一方面通過學習對運動體能、技術、恢復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全方位調整,制定符合專項競技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人體生理機能狀態(tài)變化規(guī)律和運動員個人特點的科學化訓練方案,全面提升自己的競技能力。比如,通過學習研究,我發(fā)現要提高成績,必須解決自己之前存在的股后肌群力量和踝關節(jié)力量不足、主動下地速度和發(fā)力速率偏慢、起跑姿勢不合理等問題,于是我把起跑腳從左腳改到右腳。這對運動員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最終讓我實現了突破、取得了成功。此外,腳踝下壓、擺臂技術等的優(yōu)化調整,也是我在不斷學習總結中逐步形成的。
田徑被稱為“運動之母”,在世界范圍內有著極高的關注度,其中100米短跑是歷屆大賽中關注度最高的運動項目。從1932年劉長春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男子100米短跑項目開始,中國男子短跑走過了漫長的發(fā)展歷程。新時代以來,中國涌現出多位高水平運動員,100米單項和4×100米接力成績躋身世界前列。
當前,世界競技體育激烈變局的發(fā)令槍已經打響,中國競技體育的高質量發(fā)展離不開科學訓練這一關鍵動能。我希望,科學能為“中國速度”再提速、中國田徑再創(chuàng)輝煌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力量。
中國青年報(ID:zqbcyol 整理:張力友)綜合自人民日報(王亞平、蘇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