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幽州乃西晉時的幽州。
潭柘寺
通往寺院的路,腳下是古香道。道路坑坑窩窩,坎坷不平。千百年來,皇帝王孫商賈百姓,都虔誠地前來進香禮佛。
古香道
明《帝京景物略》記敘:寺去都雉西北九十里,從羅睺嶺而險徑,登下不可數(shù)。過定國公兆,十余里,一道藂棘中,仰天如線,可五六里,頳山四合,東西顧,樹古樹,壁絕壁,頳山青矣,不見寺也。里許,一山開,九峰列,寺丹丹碧碧,云日為其色。
現(xiàn)在寺廟的檢票處前面是一座三樓四柱的木牌坊。
木牌坊
牌樓前有古松二株,綠枝如蓋,枝葉繁茂,石獅子埋入松枝中,威武不減。
石獅子
過牌坊是單孔石拱橋,名懷遠橋。山門上“敕建岫云禪寺”為康熙三十六年皇帝賜寺名并題額。始建于西晉時的潭柘寺,到現(xiàn)在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是北京地區(qū)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廟。潭柘寺在晉時名嘉福寺,在唐時名龍泉寺,金代御賜寺名為大萬壽寺,在明代又相繼恢復(fù)了龍泉寺和嘉福寺的舊稱,清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寺??捎捎谄渌潞笥旋?zhí)?,山上有柘樹,故而民間一直稱其潭柘寺,唯“潭柘”名傳久不衰。
山門
全寺建筑分為東、中、西三部分。中間部分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閣。東部以庭院式建筑為主,有十間房、方丈院、流杯亭、舍利塔等。西部為寺院式的殿堂組合,有楞嚴壇、戒臺、大悲壇、觀音殿等。除此之外,山門外有一處供和尚退休養(yǎng)老之所安樂堂。寺東西兩側(cè)山坡上分別有東、西觀音洞,還有明姚廣孝居住過的少師靜室,寺前有上、下塔院。
天王殿
天王殿兩旁為鐘、鼓樓。
鐘樓
高臺上是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額題福海珠輪。殿內(nèi)供奉佛祖塑像,佛像左右分立“阿難”、“迦葉”像,均為清代遺物。
大雄寶殿
福海珠輪金字行龍戲珠橫匾為乾隆手書。大雄寶殿斗子金匾為趙樸初先生書。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的正脊兩端有元代(1692年)琉璃鴟吻,鴟吻兩側(cè)掛著四條鍍金劍光吻帶,是康熙皇帝(康熙三十八年)賜予潭柘寺的。
琉璃鴟吻、鍍金劍光吻帶
琉璃鴟吻、鍍金劍光吻帶
大雄寶殿檐下的旋子彩畫。
大雄寶殿后檐
鴿子
大雄寶殿后院內(nèi),有古樹四棵,兩株娑羅樹和兩株銀杏樹。
古樹
娑羅樹,佛教圣樹,神圣之樹。當時,佛祖在無憂樹下降生,菩提樹下覺悟,娑羅樹下成佛。康熙皇帝有詩云:娑羅珍木不易得,此樹惟有月中有。
左娑羅樹
右娑羅樹
兩棵銀杏樹,冠絕西山。一曰帝王樹,一曰配王樹。
帝王樹,相傳種植于唐代貞觀年間,名字是乾隆皇帝封的。有詩云:潭柘寺前帝王樹,至今車蓋尚童童。千年王氣消沉盡,香火空繁三月中。
帝王樹
傳說帝王樹在清代時尤為繁茂,每一位皇帝登基,其根部就會長出一新枝,每當一朝皇帝駕崩,便會從樹上掉下一棵樹杈,此樹與清王朝同興衰。
帝王樹
冠絕西山的,除了樹,還有這棵明代紫玉蘭,玉蘭的花瓣,外紫紅內(nèi)粉白,名“二喬”,用東吳美女二喬來形容這棵玉蘭的嬌艷。它樹齡400多年,是北京的紫玉蘭之最。有詩贊:三春一絕京城景,白玉階前賞玉蘭。
二喬玉蘭
玉蘭古寺
玉蘭旁邊另有古樹一棵,曰探春,清末遺物,被譽為北京城古探春之最。探春的形態(tài)和花絮很像丁香,但非丁香。不要把這株白花探春誤認為丁香噢,路旁立一牌子專門提示!
古探春
探春山石
高臺上的二層樓閣為毗盧閣,毗盧閣三個字是康熙皇帝手書。
毗盧閣
圓靈宗鏡為乾隆皇帝手書。殿內(nèi)楹聯(lián):寺枕龍?zhí)镀咦娣种髅罘ǎ簧竭B鷲嶺九峰環(huán)翠擁諸天。
毗盧閣
毗盧閣下層閣內(nèi)供奉五方佛,中間是毗盧遮那佛,其東側(cè)為南方寶生佛、表示福德;東方阿闋佛、表示覺性。其西側(cè)為西方阿彌陀佛、表示智慧;北方不空成就佛、表示事業(yè)。
毗盧閣
自金代以來,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潭柘寺都是大乘佛教禪宗中臨濟宗的領(lǐng)袖,并且名僧迭出,歷代的高僧大德們,研究佛學(xué)弘揚佛法,為潭柘寺的擴建和修葺,為延續(xù)和繁榮寺院的香火,作出巨大貢獻,而在《高僧傳》上標名,名傳千古。
毗盧閣
毗盧閣閣頂磚雕,正面是“降龍戲珠”,背面是“龍鳳呈祥”。
閣頂磚雕
閣頂磚雕
從毗盧閣向東行。
東行
一座覆缽形藏式白塔巍然矗立。塔前東西兩側(cè)各有一棵形態(tài)奇異的古松,樹身修長,干體扭曲,形態(tài)婀娜,好似兩只翠鳳在白塔前旋舞,因而被稱為雙鳳舞塔松。這是在明英宗時,越靖王朱瞻墉為皇太后祈福和延壽,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建了這座金剛延壽塔,塔中所藏是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經(jīng)。
金剛延壽塔
塔后面的墻壁上有一塊石碑,字跡已十分模糊,這是潭柘寺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塊石碑。金大定年間,皇太子完顏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顏雍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當時的住持僧重玉禪師為此特寫下了《從顯宗幸潭柘》一詩,后于明昌五年(1194年)鐫刻成碑,鑲嵌在金剛延壽塔后邊地階的崖壁上。
最古老的石碑
東面高處是圓通殿,供奉著觀世音菩薩的本身像。
圓通殿
從東向西,行進在毗盧閣后,春天桃花爛漫,秋天火紅的柿子掛在枝頭。
毗盧閣山道
西路高處的建筑群前,先看到文殊殿,內(nèi)供文殊師利菩薩,原是明代萬歷年間潭拓寺住持達觀大師的住所,名叫"一音堂",清康熙四十四年改建為文殊殿。
文殊殿
其次是觀音殿,處于全寺最高處。
觀音殿
觀音殿內(nèi)的地上原有一塊磚,稱之為拜磚。拜磚,是元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在潭柘寺“持觀音文,禮大士,拜痕入磚欲穿也。額、手、足五體皆印,歲久磚壞,兩足痕存?!彼伞Hf歷壬辰,孝定太后匣取入覽,后遂匣藏之(《帝京景物略》)。有詩贊曰:積日成月月成時,積時成歲歲成劫。如是積漸難盡言,水滴石穿心力至。
蓮界慈航
觀音殿的匾額上蓮界慈航字為乾隆手書。
北京的廟的牌匾,不是康熙就是乾隆。他們兩爺孫是旅游傳播大使。
牌匾
觀音殿東是普賢殿,普賢殿原為祖師堂,是寺內(nèi)最早的方丈室,是明代以前歷代住持居住的地方。唐代的華嚴祖師、五代后唐時期的從實禪師均圓寂于此,現(xiàn)殿內(nèi)供奉普賢菩薩。
普賢殿
站在這里,縱目遠眺,寺廟及遠山盡收眼底。
寺廟高處
建筑屋頂有一菱形黃硫璃瓦嵌成的“橫盤心”,彰顯出寺廟的皇家“黃氣”。
橫盤心
屋脊
繼續(xù)西行,是龍王殿。
龍王殿
龍王殿前廊上懸一石魚, 敲擊可發(fā)出悅耳的聲音,敲不同的部分,聲音不同。它是一塊含銅的石料雕刻而成,聲如金石,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有句諺語:潭柘寺的石魚,好看不好吃。
石魚
繼續(xù)西行,順山坡而行。
寺院
潭柘寺古時是以泉勝的?!疤洱埾U水逾千丈,空鳥去天才一線”,而至今日,山澗河道已干涸。
山澗
西觀音洞,自成院落,一看就有古意。
西觀音洞
院內(nèi)崖壁上有一山洞,供漢白玉觀世音坐像。有山泉,流入蓮池。
西觀音洞
觀音洞旁邊是老虎洞,現(xiàn)已暫時關(guān)閉。洞內(nèi)塑“瘋魔和尚”因亮法師的坐像和一只聽他說法俯首帖耳的神奇的老虎。這只老虎因亮法師的教化,毎日都伏在因亮法師身邊,聽其講經(jīng),中午跟隨因亮法師去寺中喝粥。法師圓寂后,此虎悲痛欲絕,不食不動,終日哭泣,5日后死去。寺僧感其至誠,在寺廟山門外專門為它修建了墓塔。
老虎洞
原路返回,從觀音洞往下行,臺階下是藥師殿、大悲殿和孔雀殿。
竹林
臺階下是在北方難得一見的翠竹,一年四季,它們都是郁郁蔥蔥的。
翠竹
滿墻的迎春花盛開。
迎春花
潭柘寺的戒壇,明正統(tǒng)年間奉英宗皇帝御旨而建,賜名為廣善戒壇,授佛門具足戒。其規(guī)模等級小于相隔三十里的戒臺寺戒壇。
戒壇殿
戒壇的西配殿為三世佛殿,東配殿為三財神殿。
戒壇院
南面是楞嚴壇,是僧眾宣說楞嚴經(jīng)以及觀世音菩薩圣號的場所,創(chuàng)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是寺內(nèi)最重要的佛事法壇,也是僧眾講經(jīng)說法的重要場所?,F(xiàn)在的建筑是近年在原址上復(fù)建。
楞嚴壇
楞嚴壇,為重檐亭式八面圓殿木結(jié)構(gòu)建筑,全高49尺,壇底為漢白玉須彌座,壇身主體為八角形大殿,門開四方,木質(zhì)花欞窗飾,青黃琉璃瓦相間,上面是鎏金寶頂。殿外正面原先掛有乾隆御筆“寂照真如”橫匾,其余三面懸掛果親王弘瞻所題“金姿寶像”和“慈云普覆”,顯謹親王衍璜所書"月鏡常圓”。
楞嚴壇
楞嚴壇在佛教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楞嚴壇的標準規(guī)制為“方圓丈六八角壇”,“八角壇”是楞嚴壇的重要特征及鮮明標志。
楞嚴壇
西路的最南邊,是梨樹院。
梨樹院
步行到寺院東路,幽靜雅致、碧瓦朱欄、流泉淙淙、修竹叢生,頗有些江南園林的意境。
東院寺院
方丈院關(guān)著門,據(jù)說里面有兩株千年柏樹,與潭柘寺同齡,有“華北柏樹王”之稱。維摩詰居士所居住的寢室,四面各長1丈,即面積只有1平方丈,然而其限量卻是無限的,禪宗寺院因而稱其為“方丈室”。
潭柘寺的流杯亭,名猗軒亭,是專為皇帝駐蹕潭柘寺而建造的。
流杯亭——猗軒亭
流杯亭,根據(jù)古代曲水流觴的習(xí)俗而建,皇帝王公在此賦詩飲酒賞景。“猗”指帶水的美妙玉石,有聯(lián):石山水流動皆靜,云間山出幻且寧。
流杯亭——猗軒亭
亭內(nèi)用漢白玉石鋪地,石面上刻彎曲盤旋的石槽,從南看圖案像龍,從北看圖案像虎,即南龍北虎圖。泉水從亭東北角的石雕龍口中吐出,沿石槽流入亭內(nèi),前后回旋,左盤右轉(zhuǎn),緩緩流出。
石槽
乾隆詩曰:掃徑猗猗有綠筠,頻伽鳥語說經(jīng)頻。引流何必浮觴效,豈是蘭亭修禊人。
石雕龍口
亭后是乾隆行宮和乾隆寶座,乾隆到潭柘寺一共禮佛了六次,留下不少故事。
乾隆寶座
亭后這一片竹子很有名,稱之為金鑲玉竹,在金鑲玉竹金黃色的竹干上,有一道翠綠的細條狀縱溝,每節(jié)之間交錯而生,因此又稱作“黃金間碧玉竹”,或稱“黃金掛玉”。
康熙三十七年(1696),康熙皇帝御賜潭柘寺龍須竹八杠,種植在萬歲宮前后,即竹林院和行宮院內(nèi)。康熙皇帝《詠潭柘寺》:翠葉才抽碧玉枝,經(jīng)旬清影上階墀。凌霜抱節(jié)無人見,終日虛心與鳳期。
金鑲玉竹
往寺院東路山坡走去。
東路石牌坊
朋友看見了財神殿,一路上都不照相,這里一定要留影??谥心钪l(fā)財,一定要發(fā)財!
財神殿
財神殿
東觀音洞因為疫情沒有開放,借網(wǎng)絡(luò)圖一張。
東觀音洞(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東觀音洞(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東面山坡上的少師靜室,是明永樂年間姚廣孝在潭柘寺居住的地方。姚廣孝法號道衍,輔佐朱棣奪取皇位。朱棣繼皇帝位后,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慶壽寺欽命住持,后又加封為太子少師,賜名“廣孝”,仍參與軍政大事。“少師逃墨為元勛,潭柘是終;大師瘐死,預(yù)為詩辭潭柘,一往坐化,于法,俱曰息機善逝者”。
少室靜室(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少室靜室(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潭柘寺有二寶:一是龍王殿前掛著的石魚,二是天王殿前這口銅鍋。這口寶鍋,是和尚們炒菜所用,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
寶鍋
順著寺院邊上的步道上去,看見掩映在叢林中的各式古塔。歷經(jīng)了十多個朝代,規(guī)模宏大,曾有難以數(shù)計的僧人在這里修行,并終老于此,因而留下了數(shù)量眾多的僧人墓塔。上、下塔院,現(xiàn)保存著形式多樣的歷代佛塔七十余座,是北京地區(qū)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古墓塔群。
上塔林
這些古塔,形態(tài)各異,端莊肅穆,集結(jié)個每個朝代不同的造塔風(fēng)格,有石經(jīng)幢式塔、方形單層浮屠式塔、密檐式磚塔、覆缽形藏式石塔等。各代高僧大德飄然世外,他們與青山古木百鳥為鄰,聽晨鐘伴木鼓,安享世間極樂。
下塔林
下塔林
虎塔,是一座神秘的墓塔,塔內(nèi)埋葬是一只老虎,就是那只受因亮法師的教化,毎日聽經(jīng)老虎。寺僧感其至誠,按照大和尚的待遇為其修建了這座高大的的覆缽式塔。民國田樹藩有詩贊曰 :神話離奇餐聽經(jīng),佛心感應(yīng)獸心靈。 永留色相傳千古,香火人間拜道星。
虎塔
寺后有龍?zhí)?,寺前有柘樹,因此得名“潭柘寺”。古有柘樹千嶂,遍布于四野山坡。人們相傳柘樹,因承佛恩滋養(yǎng),柘皮能醫(yī)婦女不孕癥,故遠近人士爭相敬拜求索,使得滿山柘樹,幾乎滅絕。
柘樹
現(xiàn)當你走過古香道,登上寺院外的高臺東側(cè),那里就有柘樹一棵,樹下有石碑作了介紹。但是大多人都會忽略了它,這棵擁有千年冠名權(quán)的古樹,有可能是僅存的一棵。清李恒良有詩云:猶有鎮(zhèn)山枯柘木,山僧不惜棄空郎。
柘樹
三腳貓灰灰,對于這座具有深厚底蘊的集宗教政治經(jīng)濟民俗為一身的寺院,只能浮光掠影了。僅此,僅此。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站長刪除。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uickersubmitter.com/xintu/7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