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信途科技給大家談談如東,以及如東天氣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如東一共有哪些鎮(zhèn)
如東縣轄14個鎮(zhèn):栟茶鎮(zhèn)、洋口鎮(zhèn)、苴鎮(zhèn)、長沙鎮(zhèn)、大豫鎮(zhèn)、掘港鎮(zhèn)、馬塘鎮(zhèn)、豐利鎮(zhèn)、曹埠鎮(zhèn)、岔河鎮(zhèn)、雙甸鎮(zhèn)、新店鎮(zhèn)、河口鎮(zhèn)、袁莊鎮(zhèn),縣城為掘港鎮(zhèn)
如東有哪些鎮(zhèn)
如東的鎮(zhèn)有栟茶鎮(zhèn)、洋口鎮(zhèn)、苴鎮(zhèn)、長沙鎮(zhèn)、大豫鎮(zhèn)、掘港鎮(zhèn)、馬塘鎮(zhèn)、豐利鎮(zhèn)、曹埠鎮(zhèn)、岔河鎮(zhèn)、雙甸鎮(zhèn)、新店鎮(zhèn)、河口鎮(zhèn)、袁莊鎮(zhèn),共計有14個鎮(zhèn)。
如東隸屬于江蘇省南通市,南與通州區(qū)為鄰,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而且如東屬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長。
如東是哪里?
如東是江蘇省南通市的一個縣,南鄰長江,北瀕黃海。從南通車站坐直達如東的車就可以到達如東。
如東的由來是什么?為什么叫如東?
如東縣是中國江蘇省東南部的一個縣,為南通地區(qū)的北三縣之一。
如東為“如皋東鄉(xiāng)”(即如皋東部的地區(qū)的意思)之略。如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一直為原如皋縣的一部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東縣人民政府成立。
和其他南通的中、東部地區(qū)一樣,現(xiàn)今如東一帶古時大都是長江口的沙洲或尚未成陸。
漢代,今如東中部一帶有一塊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時,這塊沙洲與古揚州東部的沙咀的并接。這次并接使揚泰砂咀(舊稱蓼角嘴)向東延伸了50多公里,達今長沙鎮(zhèn)以東。西漢時,吳王劉濞領三郡五十城(如東在其境內),“東煮海水為鹽”,開了淮區(qū)煎鹽的先河,如東出現(xiàn)第一批“鹽丁”。
三國時期,戰(zhàn)禍頻仍,北人避亂南徙,其中不少人來到如東。此后,外來人口帶來了內地先進的農耕技術,加上當?shù)佤~鹽之利,如東地方經濟不斷上升,后來又成為海防口岸。宋人孫覺《過掘港營寨》詩句“??趤硗蛿?shù)百兵”、“石炮聲疑霹靂聲”,描寫了當時的情景。隨著唐宋時期范公堤等海岸工程的修筑,如東的陸地區(qū)域大致穩(wěn)定下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防止和抵御倭寇入侵,在掘港建“備倭營”,設東營和西營,派重兵把守。掘港遂成揚州門戶,海防要塞。外來人口及軍士的增加,使交通便捷,商業(yè)興旺,市井繁榮。不久,經營筆墨紙張與茶煙鍋席的徽商、經營釀造業(yè)的晉商以及經營竹木、油漆的浙商紛至沓來,漸在市場獨領風騷,形成流派。以海鮮為主料,具淮揚風味的餐飲業(yè)更為發(fā)達,有“十家三酒店,一日兩潮鮮”之說。明朝中期以后掘港也因其商賈云集、百業(yè)興旺而被譽為“小揚州”。
到了20世紀初,出身于南通地區(qū)的末代狀元張謇實業(yè)興國,組織了江浙一帶士紳在長江口以北漫長的江蘇海岸投資墾荒、圍海造地,如東一帶的沿海也在其中。圍墾不僅給如東增加了新的土地,還帶來了海門、啟東一帶的移民。圍墾一直沒有中斷,如東的沿海目前仍有局部圍墾活動。
江蘇如東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城市概況 美麗富饒的如東縣,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地處東經120°42′—121°22′,北緯32°12′—32°36′,東面和北面瀕臨南黃海,西部與如皋市接壤,西北與海安縣毗連,南部與通州市為鄰。如東縣總面積1872平方公里。2004年底,總人口108.46萬人。 如東縣轄15個鎮(zhèn):栟茶鎮(zhèn)、洋口鎮(zhèn)、苴鎮(zhèn)、長沙鎮(zhèn)、大豫鎮(zhèn)、掘港鎮(zhèn)、兵房鎮(zhèn)、馬塘鎮(zhèn)、豐利鎮(zhèn)、曹埠鎮(zhèn)、岔河鎮(zhèn)、雙甸鎮(zhèn)、新店鎮(zhèn)、河口鎮(zhèn)、袁莊鎮(zhèn),縣治為掘港鎮(zhèn)。 縣境陸地西起袁莊鎮(zhèn)李莊村西端,東止如東鹽場東堤,長達68公里;南起掘港鎮(zhèn)朱家園村南河界,北止栟茶新墾區(qū),寬達46公里。全縣面積(不包括海域)1872平方公里,人口110.11萬(2002年末)。從空中俯瞰如東縣,宛如一只“巨掌”,遏住了黃海巨濤,橫按在遼闊的江海平原之上。而由岸灘處向大海伸展的一條條輻射沙脊,則是“巨掌”的“手指”。沙脊間的深槽可通海船,其最深處位于西太陽沙外側爛沙洋,水深16-25米,為優(yōu)良深水港資源,可建15-20萬噸級深水碼頭。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如東古代為海洋,唐代時逐漸成為陸地,唐將薛仁貴在此駐兵,是馬塘鎮(zhèn)得名的由來。北宋始設栟茶、豐利二鎮(zhèn),范仲淹所修“范公堤”貫穿全境,至明代逐漸繁榮,掘港有“十里小揚州”之稱,佛教興盛,廟宇眾多,至滿清始廢。 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歷史上開始設立如皋縣,它曾包括今天的如東縣及海安縣的部分地區(qū)(古代的如東地域原屬泰州如皋縣東鄉(xiāng))。 據(jù)現(xiàn)存明、清時期的《如皋縣志》記載:東晉義熙七年,分廣陵郡而設置建陵、寧海、臨江、蒲濤五縣。北周時廢蒲濤縣,并臨江縣入寧海縣。如皋縣隸屬于海陵郡。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如皋縣并入寧??h,隸屬于揚州總管府(公元605年改為江都郡)。唐朝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設置如皋場,隸屬于泰州。北宋初,如皋縣隸屬于淮南東路泰州軍。元代,如皋縣隸屬于揚州路泰州府。明代,如皋屬于揚州府泰州。到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如皋縣隸屬于通州。 [編輯本段]著名的文化名人 徐述夔,栟茶鎮(zhèn)人,著名的反清文人,,因不滿滿清暴政,曾做:"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復杯又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擱半邊”,“毀我衣冠皆鼠輩,搗爾巢穴在明朝”等詩句懷念明朝,痛斥滿清,被乾隆開棺戮尸,株連十族,罪及師友,為滿清四大文字獄之一。旅游資源 “如東人煙之初,即為漁鹽之始”,如東因海而生,傍海而立,當?shù)厝艘惨蚝6酶?。自古以來,如東就流傳兩句民謠:“黃海灘上處處寶,金牛天天出一條”。一代名相文天祥曾在這里寫下“風起千灣浪,潮生萬頃沙。春紅堆蟹籽,晚白結鹽花”的詩句,清人佘儀曾亦有詩云:“海氣江聲入望偏,平沙淺渚雜人煙,東風早晚桃花汛,鮭菜如泥賈客船”,如東海產的誘人魅力于此可見一斑。如東廣闊的灘涂還提供了豐富的旅游資源。煙波浩淼的南黃海,一望無際的沙灘,迷人的海濱風光,古樸的漁村風情,使中外游客流連忘返。而正在開發(fā)之中的東方大港--洋口港,將結束南通“有海無港”的歷史,實現(xiàn)南通從江河時代到江海時代的歷史跨越。 如東因為歷史也是久遠,所以先后有不少文物被發(fā)現(xiàn),岔河鎮(zhèn)留有很多古井。旅游的時候值得一去。 掘港國清寺 在如東縣城掘港鎮(zhèn)開發(fā)區(qū)的東南部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寺廟,那就是如東佛教首剎——國清寺。 據(jù)史料記載,如東的佛教源于東漢。掘港國清寺與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的浙江天臺山的國清寺同宗同法系,均屬于天臺宗。浙江的國清寺為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由佛教天臺宗開山祖師智yi(亦名智者)所建,智yi法系的第十祖、天臺山修禪寺座主行滿大師在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來到如東歷時十四年按照天臺山國清寺的建筑風格創(chuàng)建了掘港國清寺。 唐開成三年(公元838年)七月,日本天臺宗高僧圓仁大師(注:日本最澄法師弟子,最澄法師曾入唐師從行滿大師,后回國創(chuàng)建日本天臺宗)隨日本第十三次遣唐使藤原常嗣來到中國,求法巡禮,途經掘港,拜謁國清寺,瞻禮道場,參拜祖師,在寺中住歇半月有余。回國后,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書中多處提及掘港國清寺,由此可見其與日本天臺宗的交往源遠流長。 掘港國清寺在五代、宋、元年間,屢遭兵燹之損,直至明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僧紹yin、可良募化重建,并立碑為記。后經清、民國兩代多次重修增建,古寺已具規(guī)模,莊嚴雄偉,結構精致,別具一格。1960年7月,掘港國清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可好景不長,1968年底,大雄寶殿和天王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全部拆除(注:藏經樓已在解放戰(zhàn)爭中被拆除),就這樣,千年古剎蕩然無存。 九十年代初,適逢盛世,掘港國清寺異地重建,由已故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題寺名。經過十余載辛勤耕耘,如今的國清寺再現(xiàn)昔日光輝。 從面向223省道的牌坊進去北轉就看到迎面一座照壁,上書“南無觀世音菩薩”。從邊門進去后就是天王殿,一尊大肚彌勒佛迎面而坐,笑迎天下賓客。彌勒佛背面向北而立的是韋馱菩薩,揚眉執(zhí)杵,氣勢逼人。大殿兩側是高大威武的四大天王。 出了天王殿后門,大雄寶殿便映入眼簾,這是一座單層重檐歇山建筑,頂蓋黃色琉璃瓦,飛檐翹角,裝飾典雅。登上9級臺階,進入殿內,中央有三尊大佛,莊嚴慈祥,眉如新月,正中是釋迦牟尼佛,東邊是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西邊是西天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佛教所說的“三方佛”。兩側沿墻分列十八羅漢塑像,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在東邊過道里,還站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濟公活佛,傳說濟公本是羅漢轉世,因為去羅漢堂報到晚了,輩分不高,只好站在過道里。大殿背后是五十三參海島立體群雕塑像,整座塑像以童子拜觀音為主體,講的是善財童子在修成正果過程中參拜53位名師的故事。 大雄寶殿的北面是藏經樓,為二層歇山建筑,底層大殿供奉的是一尊由緬甸國觀音寺贈送給掘港國清寺的千手觀音玉佛,佛像高3.8米,近4噸重,系整體漢白玉雕塑而成,這種造型的觀音法像在我國各大寺院中均為罕見。樓上藏有日籍華人楊鴻飛教授贈送的《大藏經》等。 掘港國清寺除了三進主殿外,還有釋迦殿、四大名山殿、千佛殿、準提殿、大圣殿、東岳殿、龍王殿諸配殿以及鐘鼓樓、碑亭、天香爐等建筑,整座廟宇布局嚴謹,宏制巧構。 現(xiàn)在每逢觀音三大香會期(即二月十九觀音圣誕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寺中信眾云集,香火隆盛,熱鬧非凡,俗稱“觀音會”。 掘港國清寺歷經千年風雨,幾經興衰,如今國運昌盛,古寺重光,香火日益旺盛,亦不僅作為三寶弟子活動之場所,也為如東又添一新興景觀! 注:“智”后面的(yi三聲)是這么寫的:左上部是“山”字,左下部是“豆”字,右邊一個“頁”字。
如東縣美食
如東縣美食有金錢蘿卜餅、草爐燒餅、丁普照蟹黃包、斜角兒、鹽水梭子蟹、王小二蟶湯、文峰雙竹等。
1、金錢蘿卜餅:創(chuàng)制于清朝末年,七十年代南通點心師根據(jù)《隨園食單》加以改進,使成品色澤和諧悅目,形如金錢、紋路清晰,皮子酥松,餡心腴美鮮香。一般以油水面包油酥再包蘿卜絲和豬板油餡,用平底鍋隔層烘烤而成。
2、草爐燒餅:草爐燒餅,顧名思義是以柴草為燃料加工制作的燒餅。這和桶爐燒餅以炭火熏烤在制作上有很大不同。岔河草爐燒餅的燃料是齊小麥秸,不適合用其他火草,因為齊小麥秸具有較好的韌性,即使燒成灰,也能保持挺直的膨體狀,既便于燜燒,又容易揚火。揚火后火性文柔,燒餅內熟而外不焦,為其特點之一。
3、丁普照蟹黃包:過去,掘港磚橋西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巷,寬不足兩米,長約六十來米,名曰“旗桿巷”。此巷雖不起眼,但小巷深處的一家菜館與該菜館的蟹黃包兒卻遠近聞名。這餐館的店號叫“丁普照”,時間一久,巷子便隨店號改名“丁普照巷”。
4、斜角兒:斜角兒的加工比燒餅簡單。加工者將酵團經搓按壓扁拉長,將蔥油、細鹽抺于中間,再將兩邊相合,用燒餅槌兒滾過再拉長,將糖粞涂于面上,撒上芝麻,這樣成了一條酵面的長帶子攤在案板上,加工者執(zhí)刀斜切,每塊成平行四邊形,再烘烤而成,斜角兒之名即由此得來。
5、鹽水梭子蟹:梭子蟹肉質細嫩、潔白,富含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梭子蟹在冬季徊游季節(jié)個體最為健壯,一般重250克左右,最大可達500克。雌蟹紅膏滿蓋,口味極佳。梭子蟹可鮮食,或蒸、或煎、或炒、或醉。
6、王小二蟶湯:煨蟶,如東海鮮的代表菜肴。蟶,必須是本港的竹蟶,蟶湯,必須是蟶干經泡發(fā)等好幾道秘傳工序后才成的,蟶湯有濃郁獨特的南黃海海鮮味覺效果,湯濃,味醇,令人難以忘懷。
7、文峰雙竹:文峰雙竹主要原料是竹蟶,配以竹筍爆炒而成。竹蟶主要產于本市如東灘涂,形似竹管,殼色淡黃,肉質如玉,為海鮮中的上品。近年如東東沙一帶已經開發(fā)了竹蟶養(yǎng)殖場,秋冬季節(jié)到清明前后收獲的竹蟶體肥味佳。
如東縣特色文化
如東縣特色文化有跳馬夫、鐘馗戲蝠、滸澪花鼓等。
1、跳馬夫:身掛用于馬具上的馬鈴,把自己比作是供神使役的馬,行進中進兩腳不停地跳動,馬鈴聲鏗鏘作響,以此虔誠的心理求神保佑。
2、鐘馗戲蝠:整個舞蹈融燈彩、舞蹈、木偶于一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獨到之處,達到很高的水平。
3、滸澪花鼓:相傳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一批安徽移民隨太平軍沿長江東下來到江蘇沿海的西下洋地區(qū)(今如東滸澪),他們帶來了安徽的民間花鼓藝術,當?shù)氐拿耖g藝人把安徽花鼓和當?shù)氐拿耖g小調結合起來,形成了滸澪花鼓。
關于如東和如東天氣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信途科技。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站長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