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信途科技給大家談談古琴推廣普及活動方案,以及古琴活動策劃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琴的發(fā)展情況。
自古琴產(chǎn)生至今,歷代都有對古琴的記載。
周朝:作為宮廷里雅樂伴奏,以彈右手散音為主,弦數(shù)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主要作為歌唱的伴奏。作為純器樂彈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見于《呂氏春秋》、《列子》)。著名琴師有春秋時期的鐘儀、師曠,戰(zhàn)國時期的伯牙、雍門周。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陽春、白雪》。
漢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當發(fā)展。著名琴論專著有桓譚的《新論》、蔡邕的《琴操》、揚雄的《琴清英》、劉向的《琴說》。著名琴曲有《聶政刺韓王曲》、《蔡氏五弄》、《別鶴操》、《飲馬長城窟》。
魏晉南北朝:出現(xiàn)一批向往超世隱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晉時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時代的戴喁、宗炳、柳惲和柳諧。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晉的蔡琰(文姬)、阮咸、劉琨。著名琴曲有《廣陵散》、《酒狂》、《梅花三弄》、《烏夜啼》及現(xiàn)存最早的文字譜《碣石調(diào)幽蘭》(南朝梁丘明所傳)。重要琴論專著有嵇康的《琴賦》、謝莊的《琴論》、麴瞻的《琴聲律圖》、陳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發(fā)明減字譜,制琴術的發(fā)展。著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賀若弼、王通、王績和唐的趙耶利、董庭蘭、薛易簡、陳康士、陳拙。著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漁歌調(diào)》。琴論專著有薛易簡的《琴書正聲》。
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制作。閣譜、江西譜、浙譜的流行。北宋時調(diào)子(琴歌)的盛行。北宋的琴僧系統(tǒng),琴僧有夷中、知白、義海則全、照曠。文人琴家有歐陽修、沈遵、崔閑、蘇軾;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楊瓚、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實、耶律楚材。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瀟湘水云》、《漁歌》、《澤畔吟》、《醉翁吟》、《古怨》。琴論專著有朱長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箋》、劉藉的《琴議》、陳敏子的《琴律發(fā)微》、則全和尚的《節(jié)奏-指法》等?,F(xiàn)存較早的減字譜譜式有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廣記》中的《黃鶯吟》和宋楊瓚的《紫霞洞琴譜》(佚)。
明朝:琴派興盛,著名的琴家有徐仲和、嚴徵、徐青山。代表琴曲有《秋鴻》、《平沙落雁》、《漁樵問答》、《釋談章》等。琴論有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況》,刊印琴譜流行。
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譜集,琴家有:莊臻鳳、程雄、徐祺等。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龍翔操》。琴論有戴源的《鼓琴八則》、蔣文勛的《琴學粹言》、莊臻鳳的《琴學心聲-凡例》。
近代:著名琴人有:閩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張孔山、諸城派的王溥長(心源)、王露(心葵)、王魯賓及黃勉之、楊宗稷。代表琴曲有《流水》(《天聞閣琴譜》)、《醉漁唱晚》、《長門怨》、《關山月》。論著有楊宗稷的《琴學叢書》、祝桐君的《與古齋琴譜》、陳世驥的《制曲要篇》。琴曲中工尺譜的引進。(《琴學叢書-琴鏡》)。
現(xiàn)代前期:琴社活動盛行,琴論有周慶云的《琴史補》、《琴史續(xù)》《琴書存目》,今虞琴社編的《今虞琴刊》,中國音樂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的《存見古琴曲譜輯覽》、《歷代琴人傳》。琴曲有《憶故人》、《泣顏回》。古琴改革的推行。
現(xiàn)代后期:大量新琴曲的創(chuàng)作,古琴音樂交響化,專業(yè)作曲家加入古琴創(chuàng)作行列。
如何舉辦小型漢服古箏古琴的活動
古琴和古箏的區(qū)別,首先在外形上,很簡單就是古琴它是7根弦,古箏的通用箏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那隨意,但是一般情況下各個院校主要運用的古箏和演出團體用的都是21根弦。箏13弦也有過,鋼絲質(zhì)。但是一般沒有少于這個數(shù)的,在近代。進現(xiàn)代的古箏都是13弦以上,而古琴一直保留了7弦琴的這種特點,古琴因此也叫7弦琴,這是它的特點。還有一個古箏有雁柱,像大雁長的形狀,而古琴沒有。古箏演奏過程中,由于有雁柱,所以它的各種輔調(diào)和支撐演奏成為可能,而且發(fā)音相對來說比較洪亮,而且它琴體比較寬大,表現(xiàn)力更豐富一些。但是并不是因此說古琴表現(xiàn)力不豐富,古琴也非常優(yōu)秀,我們在學習中國音樂過程中,任何人必須了解一點古琴文化,作為保留最完整一種傳統(tǒng)音樂文化,古琴是最具代表性的。
古箏是一種具有優(yōu)美音色和豐富表現(xiàn)力的繁弦彈撥樂器,外觀呈扁長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箏身為中空共鳴體,里面膠有音梁,表面呈拱形,底部開有兩三個出音孔。琴的首尾都嵌有岳山,俗稱前梁和后梁,前梁至弦柱間為有效弦長。使用由入字形的弦柱支起,柱在面板上可以活動,位置錯落如雁行,以取得不同的音高。制作箏時,框板使用紅木等質(zhì)地堅實、木紋順直的木材,面板和底板采用質(zhì)地較松軟、易于振動的梧桐木。除了木材外,弦也是箏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發(fā)音有密切關系。箏使用的琴弦有絲弦、鋼絲弦和尼龍弦三種,它們的音色各不相同。
古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是中國最早的彈弦樂器,稱為“國樂之父”。在古時文人心中視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遠,高山流水知音流傳至今。
大眾了解古琴的渠道
大眾了解古琴的渠道有如下方式:
1、通過上古琴興趣班,接受興趣班教授的知識。2、通過網(wǎng)上查詢有關古琴的歷史和知識。3、在實體店里接觸。
古琴本身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古琴的由來具有悠久的文化典故,古琴的形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演奏古琴需要極高的文化修養(yǎng),古琴的審美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古琴文化的傳播出現(xiàn)了以古琴雅集為主要形式的自然傳播、以面向大眾為主要目的的媒介傳播、以普及教育為主要內(nèi)容的校園傳播和以古琴商品為主要方式的市場傳播四種新趨勢。
為了更好地傳承古琴文化精髓,需要堅持三個原則:古琴的文化內(nèi)涵不能丟失,媒介傳播不可缺少,專業(yè)教育不能斷代。
為古琴推廣擬一則傳標語
1、午后翠林弄閑琴,脆響遺韻繞園林。
2、聞鶯語花底滑,聽泉流冰下碎。賞風花雪月景,吟高山流水情。
古琴社團活動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傳統(tǒng)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qū)拸V,音色深沉,余音悠遠。
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qū)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制為7弦,且有標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琴是漢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鐘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臺被視為友誼的象征。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
現(xiàn)存琴曲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傳范圍是漢文化圈國家和地區(qū),如中國、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而歐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撥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余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于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并為這些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征。
關于古琴推廣普及活動方案和古琴活動策劃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信途科技。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轉載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站長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