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信途科技給大家談談公益書院推廣方案,以及社區(qū)書院活動簡介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蘇州納思書院公益“授之以漁”!
納思書院的活動真多,強力建議大家去蹭蹭課,實打實的課程,不參加可惜了。
攜程評論河北易縣清西陵聽松書院評價如何
你想問的是攜程河北易縣清西陵聽松書院評價如何吧?這個酒店的評價挺好的。
聽松書院(易縣泰陵店)位于河北易縣清西陵,這是一座位于古松林海邊的鄉(xiāng)村公益書院。是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建筑歷史專業(yè)曹楠老師與聽松書院創(chuàng)始人梅靜女士聯(lián)袂設計。即保持了清代傳統(tǒng)的民居建筑式樣,又注入了現(xiàn)代設計風格。步入其中,讓人體會到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融,建筑整體氣質古樸典雅,室內裝潢精巧細致,所用物品皆為國內外知名品牌,細微之處彰顯設計師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讓游客體會到用心與體貼。
該酒店距離塔崖驛站47.5公里,駕車約57分鐘,距離高碑店火車站57.9公里,駕車約55分鐘,離市中心16.4公里,駕車約37分鐘。
周圍景點有:清西陵、云蒙山皇家森林公園、泰陵、荊軻塔、慕陵、崇陵等。
《相對論》全文中文的
·狹義相對論的概念
馬赫和休謨的哲學對愛因斯坦影響很大。馬赫認為時間和空間的量度與物質運動有關。時空的觀念是通過經(jīng)驗形成的。絕對時空無論依據(jù)什么經(jīng)驗也不能把握。休謨更具體的說:空間和廣延不是別的,而是按一定次序分布的可見的對象充滿空間。而時間總是又能夠變化的對象的可覺察的變化而發(fā)現(xiàn)的。1905年愛因斯坦指出,邁克爾遜和莫雷實驗實際上說明關于“以太”的整個概念是多余的,光速是不變的。而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念是錯誤的。不存在絕對靜止的參照物,時間測量也是隨參照系不同而不同的。他用光速不變和相對性原理提出了洛侖茲變換。創(chuàng)立了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是建立在四維時空觀上的一個理論,因此要弄清相對論的內容,要先對相對論的時空觀有個大體了解。在數(shù)學上有各種多維空間,但目前為止,我們認識的物理世界只是四維,即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現(xiàn)代微觀物理學提到的高維空間是另一層意思,只有數(shù)學意義,在此不做討論。
四維時空是構成真實世界的最低維度,我們的世界恰好是四維,至于高維真實空間,至少現(xiàn)在我們還無法感知。我在一個帖子上說過一個例子,一把尺子在三維空間里(不含時間)轉動,其長度不變,但旋轉它時,它的各坐標值均發(fā)生了變化,且坐標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四維時空的意義就是時間是第四維坐標,它與空間坐標是有聯(lián)系的,也就是說時空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
四維時空不僅限于此,由質能關系知,質量和能量實際是一回事,質量(或能量)并不是獨立的,而是與運動狀態(tài)相關的,比如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在四維時空里,質量(或能量)實際是四維動量的第四維分量,動量是描述物質運動的量,因此質量與運動狀態(tài)有關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在四維時空里,動量和能量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稱為能量動量四矢。另外在四維時空里還定義了四維速度,四維加速度,四維力,電磁場方程組的四維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電磁場方程組的四維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統(tǒng)一了電和磁,電場和磁場用一個統(tǒng)一的電磁場張量來描述。四維時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維定律要完美的多,這說明我們的世界的確是四維的??梢哉f至少它比牛頓力學要完美的多。至少由它的完美性,我們不能對它妄加懷疑。
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四維時空,能量與動量也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四維動量。這說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量之間可能存在深刻的聯(lián)系。在今后論及廣義相對論時我們還會看到,時空與能量動量四矢之間也存在著深刻的聯(lián)系。
·狹義論原理
物質在相互作用中作永恒的運動,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無物質的運動,由于物質是在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中運動的,因此,必須在物質的相互關系中描述運動,而不可能孤立的描述運動。也就是說,運動必須有一個參考物,這個參考物就是參考系。
伽利略曾經(jīng)指出,運動的船與靜止的船上的運動不可區(qū)分,也就是說,當你在封閉的船艙里,與外界完全隔絕,那么即使你擁有最發(fā)達的頭腦,最先進的儀器,也無從感知你的船是勻速運動,還是靜止。更無從感知速度的大小,因為沒有參考。比如,我們不知道我們整個宇宙的整體運動狀態(tài),因為宇宙是封閉的。愛因斯坦將其引用,作為狹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基本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其內容是:慣性系之間完全等價,不可區(qū)分。
著名的麥克爾遜·莫雷實驗徹底否定了光的以太學說,得出了光與參考系無關的結論。也就是說,無論你站在地上,還是站在飛奔的火車上,測得的光速都是一樣的。這就是狹義相對論的第二個基本原理:光速不變原理。
由這兩條基本原理可以直接推導出相對論的坐標變換式,速度變換式等所有的狹義相對論內容。比如速度變幻,與傳統(tǒng)的法則相矛盾,但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比如一輛火車速度是10m/s,一個人在車上相對車的速度也是10m/s,地面上的人看到車上的人的速度不是20m/s,而是(20-10^(-15))m/s左右。在通常情況下,這種相對論效應完全可以忽略,但在接近光速時,這種效應明顯增大,比如,火車速度是0.99倍光速,人的速度也是0.99倍光速,那么地面觀測者的結論不是1.98倍光速,而是0.999949倍光速。車上的人看到后面的射來的光也沒有變慢,對他來說也是光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因為無論在那個參考系,光速都是不變的。速度變換已經(jīng)被粒子物理學的無數(shù)實驗證明,是無可挑剔的。正因為光的這一獨特性質,因此被選為四維時空的唯一標尺。
·狹義論效應
根據(jù)狹義相對性原理,慣性系是完全等價的,因此,在同一個慣性系中,存在統(tǒng)一的時間,稱為同時性,而相對論證明,在不同的慣性系中,卻沒有統(tǒng)一的同時性,也就是兩個事件(時空點)在一個慣性系內同時,在另一個慣性系內就可能不同時,這就是同時的相對性,在慣性系中,同一物理過程的時間進程是完全相同的,如果用同一物理過程來度量時間,就可在整個慣性系中得到統(tǒng)一的時間。在今后的廣義相對論中可以知道,非慣性系中,時空是不均勻的,也就是說,在同一非慣性系中,沒有統(tǒng)一的時間,因此不能建立統(tǒng)一的同時性。
相對論導出了不同慣性系之間時間進度的關系,發(fā)現(xiàn)運動的慣性系時間進度慢,這就是所謂的鐘慢效應??梢酝ㄋ椎睦斫鉃椋\動的鐘比靜止的鐘走得慢,而且,運動速度越快,鐘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時,鐘就幾乎停止了。
尺子的長度就是在一慣性系中"同時"得到的兩個端點的坐標值的差。由于"同時"的相對性,不同慣性系中測量的長度也不同。相對論證明,在尺子長度方向上運動的尺子比靜止的尺子短,這就是所謂的尺縮效應,當速度接近光速時,尺子縮成一個點。
由以上陳述可知,鐘慢和尺縮的原理就是時間進度有相對性。也就是說,時間進度與參考系有關。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相對論認為,絕對時間是不存在的,然而時間仍是個客觀量。比如在下期將討論的雙生子理想實驗中,哥哥乘飛船回來后是15歲,弟弟可能已經(jīng)是45歲了,說明時間是相對的,但哥哥的確是活了15年,弟弟也的確認為自己活了45年,這是與參考系無關的,時間又是"絕對的"。這說明,不論物體運動狀態(tài)如何,它本身所經(jīng)歷的時間是一個客觀量,是絕對的,這稱為固有時。也就是說,無論你以什么形式運動,你都認為你喝咖啡的速度很正常,你的生活規(guī)律都沒有被打亂,但別人可能看到你喝咖啡用了100年,而從放下杯子到壽終正寢只用了一秒鐘。
·狹義論小結
相對論要求物理定律要在坐標變換(洛倫茲變化)下保持不變。經(jīng)典電磁理論可以不加修改而納入相對論框架,而牛頓力學只在伽利略變換中形勢不變,在洛倫茲變換下原本簡潔的形式變得極為復雜。因此經(jīng)典力學與要進行修改,修改后的力學體系在洛倫茲變換下形勢不變,稱為相對論力學。
狹義相對論建立以后,對物理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并且深入到量子力學的范圍,成為研究高速粒子不可缺少的理論,而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在成功的背后,卻有兩個遺留下的原則性問題沒有解決。第一個是慣性系所引起的困難。拋棄了絕對時空后,慣性系成了無法定義的概念。我們可以說慣性系是慣性定律在其中成立的參考系。慣性定律實質一個不受外力的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然而"不受外力"是什么意思?只能說,不受外力是指一個物體能在慣性系中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這樣,慣性系的定義就陷入了邏輯循環(huán),這樣的定義是無用的。我們總能找到非常近似的慣性系,但宇宙中卻不存在真正的慣性系,整個理論如同建筑在沙灘上一般。第二個是萬有引力引起的困難。萬有引力定律與絕對時空緊密相連,必須修正,但將其修改為洛倫茲變換下形勢不變的任何企圖都失敗了,萬有引力無法納入狹義相對論的框架。當時物理界只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和電磁力兩種力,其中一種就冒出來搗亂,情況當然不會令人滿意。
愛因斯坦只用了幾個星期就建立起了狹義相對論,然而為解決這兩個困難,建立起廣義相對論卻用了整整十年時間。為解決第一個問題,愛因斯坦干脆取消了慣性系在理論中的特殊地位,把相對性原理推廣到非慣性系。因此第一個問題轉化為非慣性系的時空結構問題。在非慣性系中遇到的第一只攔路虎就是慣性力。在深入研究了慣性力后,提出了著名的等性原理,發(fā)現(xiàn)參考系問題有可能和引力問題一并解決。幾經(jīng)曲折,愛因斯坦終于建立了完整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讓所有物理學家大吃一驚,引力遠比想象中的復雜的多。至今為止愛因斯坦的場方程也只得到了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確定解。它那優(yōu)美的數(shù)學形式至今令物理學家們嘆為觀止。就在廣義相對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由哥本哈根學派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的量子力學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物理學家們很快發(fā)現(xiàn),兩大理論并不相容,至少有一個需要修改。于是引發(fā)了那場著名的論戰(zhàn):愛因斯坦VS哥本哈根學派。直到現(xiàn)在爭論還沒有停止,只是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更傾向量子理論。愛因斯坦為解決這一問題耗費了后半生三十年光陰卻一無所獲。不過他的工作為物理學家們指明了方向:建立包含四種作用力的超統(tǒng)一理論。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最有希望的候選者是超弦理論與超膜理論。
【佯謬問題】
·時鐘雙生子佯謬
相對論誕生后,曾經(jīng)有一個令人極感興趣的疑難問題---雙生子佯謬。一對雙生子A和B,A在地球上,B乘火箭去做星際旅行,經(jīng)過漫長歲月返回地球。愛因斯坦由相對論斷言,二人經(jīng)歷的時間不同,重逢時B將比A年輕。許多人有疑問,認為A看B在運動,B看A也在運動,為什么不能是A比B年輕呢?由于地球可近似為慣性系,B要經(jīng)歷加速與減速過程,是變加速運動參考系,真正討論起來非常復雜,因此這個愛因斯坦早已討論清楚的問題被許多人誤認為相對論是自相矛盾的理論。如果用時空圖和世界線的概念討論此問題就簡便多了,只是要用到許多數(shù)學知識和公式。在此只是用語言來描述一種最簡單的情形。不過只用語言無法更詳細說明細節(jié),有興趣的請參考一些相對論書籍。我們的結論是,無論在那個參考系中,B都比A年輕。
為使問題簡化,只討論這種情形,火箭經(jīng)過極短時間加速到亞光速,飛行一段時間后,用極短時間掉頭,又飛行一段時間,用極短時間減速與地球相遇。這樣處理的目的是略去加速和減速造成的影響。在地球參考系中很好討論,火箭始終是動鐘,重逢時B比A年輕。在火箭參考系內,地球在勻速過程中是動鐘,時間進程比火箭內慢,但最關鍵的地方是火箭掉頭的過程。在掉頭過程中,地球由火箭后方很遠的地方經(jīng)過極短的時間劃過半個圓周,到達火箭的前方很遠的地方。這是一個"超光速"過程。只是這種超光速與相對論并不矛盾,這種"超光速"并不能傳遞任何信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超光速。如果沒有這個掉頭過程,火箭與地球就不能相遇,由于不同的參考系沒有統(tǒng)一的時間,因此無法比較他們的年齡,只有在他們相遇時才可以比較?;鸺纛^后,B不能直接接受A的信息,因為信息傳遞需要時間。B看到的實際過程是在掉頭過程中,地球的時間進度猛地加快了。在B看來,A先是比B年輕,接著在掉頭時迅速衰老,返航時,A又比自己衰老的慢了。重逢時,自己仍比A年輕。也就是說,相對論不存在邏輯上的矛盾。
【廣義理論】
·廣義相對論的概念
相對論問世,人們看到的結論就是:四維彎曲時空,有限無邊宇宙,引力波,引力透鏡,大爆炸宇宙學說,以及二十一世紀的主旋律--黑洞等等。這一切來的都太突然,讓人們覺得相對論神秘莫測,因此在相對論問世頭幾年,一些人揚言"全世界只有十二個人懂相對論"。甚至有人說"全世界只有兩個半人懂相對論"。更有甚者將相對論與"通靈術","招魂術"之類相提并論。其實相對論并不神秘,它是最腳踏實地的理論,是經(jīng)歷了千百次實踐檢驗的真理,更不是高不可攀的。
相對論應用的幾何學并不是普通的歐幾里得幾何,而是黎曼幾何。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非歐幾何,它分為羅氏幾何與黎氏幾何兩種。黎曼從更高的角度統(tǒng)一了三種幾何,稱為黎曼幾何。在非歐幾何里,有很多奇怪的結論。三角形內角和不是180度,圓周率也不是3.14等等。因此在剛出臺時,倍受嘲諷,被認為是最無用的理論。直到在球面幾何中發(fā)現(xiàn)了它的應用才受到重視。
空間如果不存在物質,時空是平直的,用歐氏幾何就足夠了。比如在狹義相對論中應用的,就是四維偽歐幾里得空間。加一個偽字是因為時間坐標前面還有個虛數(shù)單位i。當空間存在物質時,物質與時空相互作用,使時空發(fā)生了彎曲,這是就要用非歐幾何。
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發(fā)現(xiàn)了引力場與引力波都是以光速傳播的,否定了萬有引力定律的超距作用。當光線由恒星發(fā)出,遇到大質量天體,光線會重新匯聚,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觀測到被天體擋住的恒星。一般情況下,看到的是個環(huán),被稱為愛因斯坦環(huán)。愛因斯坦將場方程應用到宇宙時,發(fā)現(xiàn)宇宙不是穩(wěn)定的,它要么膨脹要么收縮。當時宇宙學認為,宇宙是無限的,靜止的,恒星也是無限的。于是他不惜修改場方程,加入了一個宇宙項,得到一個穩(wěn)定解,提出有限無邊宇宙模型。不久哈勃發(fā)現(xiàn)著名的哈勃定律,提出了宇宙膨脹學說。愛因斯坦為此后悔不已,放棄了宇宙項,稱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錯誤。在以后的研究中,物理學家們驚奇的發(fā)現(xiàn),宇宙何止是在膨脹,簡直是在爆炸。極早期的宇宙分布在極小的尺度內,宇宙學家們需要研究粒子物理的內容來提出更全面的宇宙演化模型,而粒子物理學家需要宇宙學家們的觀測結果和理論來豐富和發(fā)展粒子物理。這樣,物理學中研究最大和最小的兩個目前最活躍的分支: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竟這樣相互結合起來。就像高中物理序言中說的那樣,如同一頭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愛因斯坦的靜態(tài)宇宙被拋棄了,但它的有限無邊宇宙模型卻是宇宙未來三種可能的命運之一,而且是最有希望的。近年來宇宙項又被重新重視起來了。黑洞問題將在今后的文章中討論。黑洞與大爆炸雖然是相對論的預言,它們的內容卻已經(jīng)超出了相對論的限制,與量子力學,熱力學結合的相當緊密。今后的理論有希望在這里找到突破口。
·廣義論原理
由于慣性系無法定義,愛因斯坦將相對性原理推廣到非慣性系,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其內容是,所有參考系在描述自然定律時都是等效的。這與狹義相對性原理有很大區(qū)別。在不同參考系中,一切物理定律完全等價,沒有任何描述上的區(qū)別。但在一切參考系中,這是不可能的,只能說不同參考系可以同樣有效的描述自然律。這就需要我們尋找一種更好的描述方法來適應這種要求。通過狹義相對論,很容易證明旋轉圓盤的圓周率大于3.14。因此,普通參考系應該用黎曼幾何來描述。第二個原理是光速不變原理:光速在任意參考系內都是不變的。它等效于在四維時空中光的時空點是不動的。當時空是平直的,在三維空間中光以光速直線運動,當時空彎曲時,在三維空間中光沿著彎曲的空間運動。可以說引力可使光線偏折,但不可加速光子。第三個原理是最著名的等效原理。質量有兩種,慣性質量是用來度量物體慣性大小的,起初由牛頓第二定律定義。引力質量度量物體引力荷的大小,起初由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定義。它們是互不相干的兩個定律。慣性質量不等于電荷,甚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關系。那么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引力荷)在牛頓力學中不應該有任何關系。然而通過當代最精密的試驗也無法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嚴格成比例(選擇適當系數(shù)可使它們嚴格相等)。廣義相對論將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完全相等作為等效原理的內容。慣性質量聯(lián)系著慣性力,引力質量與引力相聯(lián)系。這樣,非慣性系與引力之間也建立了聯(lián)系。那么在引力場中的任意一點都可以引入一個很小的自由降落參考系。由于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相等,在此參考系內既不受慣性力也不受引力,可以使用狹義相對論的一切理論。初始條件相同時,等質量不等電荷的質點在同一電場中有不同的軌道,但是所有質點在同一引力場中只有唯一的軌道。等效原理使愛因斯坦認識到,引力場很可能不是時空中的外來場,而是一種幾何場,是時空本身的一種性質。由于物質的存在,原本平直的時空變成了彎曲的黎曼時空。在廣義相對論建立之初,曾有第四條原理,慣性定律:不受力(除去引力,因為引力不是真正的力)的物體做慣性運動。在黎曼時空中,就是沿著測地線運動。測地線是直線的推廣,是兩點間最短(或最長)的線,是唯一的。比如,球面的測地線是過球心的平面與球面截得的大圓的弧。但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建立后,這一定律可由場方程導出,于是慣性定律變成了慣性定理。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曾認為勻速圓周運動才是慣性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總會閉合為一個圓。這樣提出是為了解釋行星運動。他自然被牛頓力學批的體無完膚,然而相對論又將它復活了,行星做的的確是慣性運動,只是不是標準的勻速。
·廣義論的驗證
愛因斯坦在建立廣義相對論時,就提出了三個實驗,并很快就得到了驗證:(1)引力紅移(2)光線偏折(3)水星近日點進動。直到最近才增加了第四個驗證:(4)雷達回波的時間延遲。
(1)引力紅移:廣義相對論證明,引力勢低的地方固有時間的流逝速度慢。也就是說離天體越近,時間越慢。這樣,天體表面原子發(fā)出的光周期變長,由于光速不變,相應的頻率變小,在光譜中向紅光方向移動,稱為引力紅移。宇宙中有很多致密的天體,可以測量它們發(fā)出的光的頻率,并與地球的相應原子發(fā)出的光作比較,發(fā)現(xiàn)紅移量與相對論預言一致。60年代初,人們在地球引力場中利用伽瑪射線的無反沖共振吸收效應(穆斯堡爾效應)測量了光垂直傳播22。5M產(chǎn)生的紅移,結果與相對論預言一致。
(2)光線偏折:如果按光的波動說,光在引力場中不應該有任何偏折,按半經(jīng)典式的"量子論加牛頓引力論"的混合產(chǎn)物,用普朗克公式E=hr和質能公式E=MC^2求出光子的質量,再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得到的太陽附近的光的偏折角是0.87秒,按廣義相對論計算的偏折角是1.75秒,為上述角度的兩倍。1919年,一戰(zhàn)剛結束,英國科學家愛丁頓派出兩支考察隊,利用日食的機會觀測,觀測的結果約為1.7秒,剛好在相對論實驗誤差范圍之內。引起誤差的主要原因是太陽大氣對光線的偏折。最近依靠射電望遠鏡可以觀測類星體的電波在太陽引力場中的偏折,不必等待日食這種稀有機會。精密測量進一步證實了相對論的結論。
(3)水星近日點的進動:天文觀測記錄了水星近日點每百年移動5600秒,人們考慮了各種因素,根據(jù)牛頓理論只能解釋其中的5557秒,只剩43秒無法解釋。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結果與萬有引力定律(平方反比定律)有所偏差,這一偏差剛好使水星的近日點每百年移動43秒。
(4)雷達回波實驗:從地球向行星發(fā)射雷達信號,接收行星反射的信號,測量信號往返的時間,來檢驗空間是否彎曲(檢驗三角形內角和)6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克服重重困難做成了此實驗,結果與相對論預言相符。
僅僅依靠這些實驗不足以說明相對論的正確性,只能說明它是比牛頓引力理論更精確的理論,因為它既包含牛頓引力論,又可以解釋牛頓理論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但不能保證這就是最好的理論,也不能保證相對論在時空極度彎曲的區(qū)域(比如黑洞)是否成立。因此,廣義相對論仍面臨考驗。
圓周而已。
【蟻蜂說法】
·螞蟻與蜜蜂幾何學
設想有一種生活在二維面上的扁平螞蟻,因為是二維生物,所以沒有第三維感覺。如果螞蟻生活在大平面上,就從實踐中創(chuàng)立歐氏幾何。如果它生活在一個球面上,就會創(chuàng)立一種三角和大于180度,圓周率小于3.14的球面幾何學。但是,如果螞蟻生活在一個很大的球面上,當它的“科學”還不夠發(fā)達,活動范圍還不夠大,它不足以發(fā)現(xiàn)球面的彎曲,它生活的小塊球面近似于平面,因此它將先創(chuàng)立歐氏幾何學。當它的“科學技術”發(fā)展起來時,它會發(fā)現(xiàn)三角和大于180度,圓周率小于3.14等“實驗事實”。如果螞蟻夠聰明,它會得到結論,它們的宇宙是一個彎曲的二維空間,當它把自己的“宇宙”測量遍了時,會得出結論,它們的宇宙是封閉的(繞一圈還會回到原地),有限的,而且由于“空間”(曲面)的彎曲程度(曲率)處處相同,它們會將宇宙與自己的宇宙中的圓類比起來,認為宇宙是“圓形的”。由于沒有第三維感覺,所以它無法想象,它們的宇宙是怎樣彎曲成一個球的,更無法想象它們這個“無邊無際”的宇宙是存在于一個三維平直空間中的有限面積的球面。它們很難回答“宇宙外面是什么”這類問題。因為,它們的宇宙是有限無邊的封閉的二維空間,很難形成“外面”這一概念。
對于螞蟻必須借助“發(fā)達的科技”才能發(fā)現(xiàn)的抽象的事實,一只蜜蜂卻可以很容易憑直觀形象的描述出來。因為蜜蜂是三維空間的生物,對于嵌在三維空間的二維曲面是“一目了然”的,也很容易形成球面的概念。螞蟻憑借自己的“科學技術”得到了同樣的結論,卻很不形象,是嚴格數(shù)學化的。
由此可見,并不是只有高維空間的生物才能發(fā)現(xiàn)低維空間的情況,聰明的螞蟻一樣可以發(fā)現(xiàn)球面的彎曲,并最終建立起完善的球面幾何學,其認識深度并不比蜜蜂差多少。
黎曼幾何是一個龐大的幾何公理體系,專門用于研究彎曲空間的各種性質。球面幾何只是它極小的一個分支。它不僅可用于研究球面,橢圓面,雙曲面等二維曲面,還可用于高維彎曲空間的研究。它是廣義相對論最重要的數(shù)學工具。黎曼在建立黎曼幾何時曾預言,真實的宇宙可能是彎曲的,物質的存在就是空間彎曲的原因。這實際上就是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內容。只是當時黎曼沒有像愛因斯坦那樣豐富的物理學知識,因此無法建立廣義相對論。
山東慈光書院合法嗎
不合法 前段時間還被人舉報了 教育局把那里的未滿十八歲的小孩都讓家長接回去了 奉勸各位家長如果有想把孩子送去的意愿還是盡快打消吧 畢竟不合法 去了也沒什么用 就是在荒廢時間 還是好好上正規(guī)的學校吧
什么是人性?為什么現(xiàn)在人性缺失呢?
人性,顧名思義,指人的本性。人性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是作為中性詞,在中國文化中,對人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論的觀點,以儒家孟子為代表,也有人性本惡論的觀點,以儒家荀子為代表;一種含義是指作為人應有的正面、積極的品性,比如慈愛、善良,類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通常所說的人性,以后一種涵義居多。(來源: 人性 南豐公益書院 )
人性,實在是個古老的話題,也是個答案眾多的話題??鬃釉恍韵嘟姓J有人性,但未說人性是什么;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告子說無所謂善惡,又說食色性也,等等。中國的圣哲前賢們大都從社會倫理角度闡發(fā)人性。文藝復興后的歐洲資產(chǎn)階級則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愛等等,他們大都從人的本質存在、天然權利等角度來闡發(fā)人性,起因則在于反對封建制度對個性的束縛。
我對此的心態(tài)則是:那么多大學問家對人性都未能給出一個公認的答案,以我等之能當然更是望塵莫及;可既然已經(jīng)有那么多答案,再來一個嘗試又有何妨?
我探討人性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解釋、激發(fā)、引導、組織人類行為,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人類存在。由此,我便不管別人對人性是怎樣理解的,只是按照下面的含義來界定人性:
人性就是從根本上決定并解釋著人類行為的那些固定不變的人類天性。
顯然,這種人性具有對人類的普遍適用性,并在深層制約著人類行為。此種人性,與其叫做人性,倒不如稱作“人類的天然法則”更為確切。
思維是什么啊
思維的哲學定義
思維是主體的行為,是思維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
思維是主體發(fā)現(xiàn)客體對自己有所影響后,為了獲得處置客體的意識,做好消除客體影響的準備工作,思維組織在生存意識的主導和思維意識的指揮下,對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進行分析處理的行為。
主體是有生命的物體,是行為的主導者和實行者。生物主體具有行為的需要和能力,行為是生物主體的日常生活方式。
生命是生物的生長、變化、繁殖、代謝、進化、應激、運動、行為、特征、結構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生存意識。生命或生存意識是生物主體的本質、內在規(guī)定和組成部分,是生物主體的生長、發(fā)育、繁殖、代謝、進化、運動和行為遵循的普遍規(guī)律。
客體是同主體處在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之中的事物、現(xiàn)象、環(huán)境、矛盾和問題,是主體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和涉及的對象??腕w對于主體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思維意識是主體意識的具體形式,是思維的本質、內在規(guī)定和組成部分,是思維行為的指揮者和領導者。思維意識是生物主體的生存意識同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經(jīng)過思維融合產(chǎn)生的結果。
主體意識是主體發(fā)現(xiàn)客體對自己有所影響后,神經(jīng)指揮中樞產(chǎn)生和發(fā)出的指揮主體進行活動,以消除客體對自己的影響、實現(xiàn)生存和發(fā)展目標的意向、意念、方法、方案和命令。主體意識不僅包含著主體先天具有的生存意識,而且還包含著主體后天獲得的知識。主體意識是生存意識同知識經(jīng)過思維融合的結果。
行為一般是主體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
思維是主體意識的具體形式——思維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
思維是我們從主體的日常行為中分解出來的,具有自身特殊規(guī)定的行為。它不僅是主體生存意識主導下的行為,而且是主體思維意識指揮下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束的行為,是生存意識和思維意識的共同表現(xiàn)形式。思維是思維命令的執(zhí)行,是思維意向的實現(xiàn),是思維方案的落實,是生存意識和思維意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自然展現(xiàn)
對于人類和其他高級動物來說,思維是思維組織在生存意識的主導和思維意識的指揮下,按照預定的目的、意向和方案,對感知組織過去和現(xiàn)在獲得的全部知識進行綜合分析處理、尋求和獲取通過主體的行為消除客體對自己的現(xiàn)實作用和影響,實現(xiàn)主體生存和發(fā)展目標所需要的道路、方法和方案的過程。
對于低等生物、低等動植物和昆蟲來說,思維是生物主體的準思維組織或思維組織在生存意識的主導下,根據(jù)自己的生存需要和能力,對作用、影響和刺激自己的客體,進行生化、物理的作用和反應以實現(xiàn)自身生存發(fā)展目標的過程。
思維可分為潛意識思維和有意識思維兩種類型:
潛意識思維是主體不知覺的有思維意識指揮的思維方式。 潛意識思維也被稱為無意識思維、被動性思維,它是各種生物普遍具有的原始思維方式,是生物的思維組織或準思維組織中發(fā)生和進行的生化變化和反應,它不但遵循生物主體具有的生存意識規(guī)律,而且還遵循我們已知和未知的物理學、化學和光學的規(guī)律。
潛意識思維是生物主體發(fā)現(xiàn)客體對自己有所影響后,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思維組織或準思維組織作出的應激反應和變化,是思維組織或準思維組織對感知組織獲得的信息知識自動快速進行分析和處理。潛意識思維是思維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
事物、現(xiàn)象、環(huán)境、矛盾和問題對生物主體的刺激和影響,是潛意識思維發(fā)生的外部原因。主體生來具有的生存意識和自然意識是潛意識思維發(fā)生的內部原因,當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激活主體具有的生存意識后,主體消除客體影響的目的立刻就會被確立,于是有潛在思維意識指揮的,有生存意識主導的潛意識思維發(fā)生了。
潛意識思維的結果是主體的思維組織或準思維組織中產(chǎn)生了指揮主體發(fā)生某種變化和運動的主體意識。
生物的生長、發(fā)育、繁殖、代謝、進化、分泌、自愈、趨光、行為都是在潛意識思維產(chǎn)生的主體意識的指揮下發(fā)生和進行的行為,潛意識被動思維是生物進化的秘密所在。具有生命和生存意識的生物主體,如果沒有受到并發(fā)現(xiàn)來自客體的刺激、作用和影響,自身生來具有的生存意識就不會被激活,指揮自身有意識思維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思維意識就不會被產(chǎn)生出來,生物主體就不會無緣無故地發(fā)生各種變化和運動。
例如,保存在特殊環(huán)境和條件下的植物種子 ,因為感受不到客體對它的作用和影響,所以會長期處于休眠狀態(tài),雖然它具有生命和生存意識,但是卻表現(xiàn)不出來任何生命的活力。
對于人類和高級動物來說,潛意識思維除了產(chǎn)生指揮他們的有關組織和器官進行有規(guī)律運動的命令外,還產(chǎn)生了指揮他們的思維組織對感知組織獲得的信息知識進行分析處理,以做好處置客體準備工作的思維意識。
人類和其他高級動物,經(jīng)過了長期的潛意識思維,逐步提高了自己分析處理感知組織提供的信息知識的能力,升級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它們不僅能進行原始低級的潛意識被動思維,而且還能進行在思維意識指揮下的有目的的主動性思維。
有意識思維是主體知覺的有思維意識指揮的思維方式。有意識思維也被稱為主動性思維,它也是思維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
指揮主體的思維組織主動對感知組織獲得的信息知識進行分析處理以實現(xiàn)思維目的思維意識,是主體發(fā)現(xiàn)客體對自己的影響后,思維組織經(jīng)過潛意識思維和有意識思維產(chǎn)生出來的,指揮主體思維組織正確高效地進行活動實現(xiàn)思維目的的意向、方法和方案。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和問題時總要想一想,然后才著手去解決,我們常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遇事三思而后行”。想一想、皺眉頭、三思、是我們實行處置矛盾和問題前必定進行的思維行為,必須進行的前期準備工作。
有意識思維是人類和其他高級動物具有的思維方式之一。據(jù)觀察和了解,有意識思維在人的全部思維行為中占有的比率大約是百分之十,潛意識思維占有的比率大約是百分之九十。心臟的挑動、肺臟的呼吸、胃腸的蠕動、腺體的分泌都是在潛意識思維產(chǎn)生的指揮命令下進行的。例如,當我們突然遇到驚嚇,心跳和呼吸會發(fā)生不由自主地變化。
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是有意識思維發(fā)生的外部原因,主體生來具有的生存意識和潛意識思維和有意識思維產(chǎn)生的思維意識是有意識思維發(fā)生的內部原因,當有意識思維的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結合后,有思維意識指揮的有意識思維便開始了。
有意識思維是主體生產(chǎn)意識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活動。
有意識思維是主體以生存意識為主導、以思維意識為指揮,以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為原材料,以邏輯分析和邏輯推理為生產(chǎn)手段,生產(chǎn)指揮主體如何處置客體的意識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活動。
知識原材料同思維生產(chǎn)出的意識產(chǎn)品有著直接的關系。知識原材料的數(shù)量和品質,決定著意識產(chǎn)品的的質量和性能。
受知識原材料的限制和制約,有意識思維通過對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進行分析處理所生產(chǎn)出來的意識產(chǎn)品可劃分為三種類型:思維意識;認識意識和實踐意識。
思維意識是思維組織經(jīng)過潛意識思維和有意識思維產(chǎn)生的,指揮思維組織對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處理,以獲得處置客體的意識,為主體進一步實施處置客體的行為做好準備工作的意向、方案、方法和命令。
認識意識是在感知組織提供給思維組織的知識原材料不能使思維組織判明客體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不能使思維組織通過對感知組織獲得的全部知識的分析處理,發(fā)現(xiàn)正確處置客體的行為意識時,思維組織根據(jù)生存意識的主導和思維意識的指揮生產(chǎn)出來的,指揮主體的感知組織主動收集和獲取更多的客體知識,以滿足思維組織生產(chǎn)意識需要的命令、意向、方法和方案。
實踐意識是在感知組織提供給思維組織的知識原材料足夠滿足思維組織判明客體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足夠讓思維組織經(jīng)過對已有知識原材料的分析處理,發(fā)現(xiàn)處置客體的正確有效的意向和方案時,思維組織經(jīng)過思維生產(chǎn)出來的,指揮主體的肌肉組織和運動器官進行活動,改造事物、變化環(huán)境、解決主體遇到的生存矛盾和問題的命令、意向、和方案。
受知識原材料的限制和制約,思維通過對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原材料的分析處理生產(chǎn)出來的意識產(chǎn)品,有一部分能夠指揮主體通過自身的行為實現(xiàn)預定的目的,有一部分不能夠通過指揮主體通過自身行為實現(xiàn)預定目的。 根據(jù)意識產(chǎn)品能否指揮主體行為取得預期目的標準,思維所生產(chǎn)的意識產(chǎn)品可以劃分為兩大類:正確意識和錯誤意識。
正確意識是以正確知識為原材料經(jīng)過思維分析處理生產(chǎn)出來的意識產(chǎn)品,是對主體具有正面意義和價值的、能夠指揮主體通過自身行為實現(xiàn)預期目的滿足主體需要的意識、意向、方案和命令。
錯誤意識是以錯誤知識原材料經(jīng)過思維分析處理生產(chǎn)出來的意識產(chǎn)品,是對主體生存具有負面意義和價值的、不能夠指揮主體通過自身行為實現(xiàn)滿足主體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目的、意向、方法、方案和命令。例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為了全面和深刻地認識思維,我么把主體的日常行為分解為思維、認識和實踐三種相互區(qū)別各有特點的類型,這對我們了解和認識主體的思維行為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我們時刻不能忘記,思維、認識和實踐是統(tǒng)一的整體,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后相繼交叉進行的同一個行為。他們既有不同的特點,又有完全相同之處。
思維是思維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認識是認識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實踐是實踐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思維、認識和實踐都是主體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主體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行為,是主體的日常生活方式。
思維的直接目的是獲得意識;認識的直接目的是獲得知識;實踐的直接目的是獲得生活條件;思維、認識和實踐的最終目的都是滿足主體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實現(xiàn)生存和發(fā)展的目標。
思維的主體是思維組織;認識的主體是感知組織;實踐的主體是肌肉組織;思維、認識和實踐都需要生物主體的每一個組織相互配合,是生物主體全部組織和器官的共同行為。
思維是加工和生產(chǎn);認識是收集和索??;實踐是付出和貢獻;思維、認識和實踐都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雙向互動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思維的其他解釋
關于思維的解釋和說明還有下面的有關資料:
思維的定義: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規(guī)律性的聯(lián)系。
思維的主要特征:思維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
思維的間接性是指人們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識經(jīng)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
思維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規(guī)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思維反映的是一類事物所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第二,思維還可以反映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
思維是什么?之前人們將思維定義為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guī)律性的聯(lián)系。思維同感知覺一樣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感知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個別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聯(lián)系,屬于感性認識;而思維所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和事物間內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屬于理性認識。
然而,上述關于思維的定義存在著很大的缺陷:
一、該定義說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也就是說,思維是一種反映,但這里的反映強調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然而實際上思維一個過程。
二、該定義沒有指出人腦是怎樣對客觀現(xiàn)實產(chǎn)生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的,即該定義沒有指出思維是怎樣進行的。
三、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并不都是正確的,而且往往是錯誤的。依據(jù)該定義,產(chǎn)生錯誤反映的認識就不屬于思維,那它屬于什么?再說,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是否正確,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一個判斷的標準?,F(xiàn)在被認為正確的東西可能會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而認為它是錯的。歷史上就有一些理論或觀點,最初人們認為它是錯的,可后來發(fā)現(xiàn)它是對的,例如,20世紀60年代,英國放射生物學家阿普(T. Alper)將羊瘙癢癥致病組織用會導致核酸失活的放射線輻射,發(fā)現(xiàn)處理過的致病組織仍有傳染性,提出羊瘙癢癥的病因可能是不含核酸的蛋白質,但這樣的觀點有悖于“核酸為中心”的觀念,因而當時未得到人們的重視。直至1982年,美國神經(jīng)學與生物化學家魯辛納在致病因子的探尋方面作了8年研究之后,基于所有實驗結果表明,瘙癢病致病因子用滅活核酸的方法不能明顯降低致病性,但蛋白質變性劑卻能使致病力消失,因而提出該致病因子確實不含核酸,而是蛋白質,相應疾病為朊病毒病。所以說,思維的結果并不一定是正確的。
四、該定義沒有指出思維的本質是什么。
在這里對思維的概念重新下個定義
從廣義上講,思維是指主體能動地,連續(xù)性地獲取各種環(huán)境信息,由特定的組織或組織體系對獲得的環(huán)境信息和之前的運算結果信息進行一系列的運算,得出應對環(huán)境變化的方案的運動,在這里,運算包括轉形、傳遞、提取、存儲、刪除、對比、排列、組合等多種最簡單、最基本的操作。
廣義思維具有如下特點:
一、思維的本質是思維主體的一種運動。從物理學的研究結果可知,思維的主體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單位構成的,分子和原子又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基本微粒構成,而這些基本微粒只能處于物理運動狀態(tài)之中。在分子角度上,思維運動可以被分解為分子和原子的物理運動和化學反應。
二、思維運動的過程是一個消耗能量的過程。組成思維運動的物理運動和化學反應都需要消耗能量。生物體的思維運動一般需要消耗生物體的化學能;非生物的思維運動一般需要消耗電能。
三、思維運動可以被分解為許多個最簡單、最基本的運算。既然思維的本質是運動,那么它當然可以被分解。生物體的思維運動可以被分解成許多個可以被蛋白質和核酸等生命物質控制和操作的最簡單、最基本的運算;非生物的思維可以被分解為許多最簡單、最基本的物理運算。
四、思維運動是一種持續(xù)性的過程,是對新獲得的環(huán)境信息和之前的運算結果信息的綜合運算,即思維運動的過程是一個信息積累的過程,過去思維運動的結果會對現(xiàn)在和將來的思維運動產(chǎn)生影響。
五、思維運動的過程和結果不一定被思維主體所意識。一些思維運動的過程和結果可以被思維主體所直接意識,另一些思維運動可以被思維主體所間接意識,其余思維運動則無法被思維主體所意識。就像光線一樣,人們只能看見其中的一部分(可見光),其余部分(紅外線和紫外線)肉眼是無法直接看見的。
六、思維運動不一定能被思維主體支配和控制。其中一部分思維運動受思維主體意志的支配和控制,另一部分思維運動不受思維主體意志的支配和控制。
七、思維運動因思維主體的思維組織體系的發(fā)達程度不同而有低等思維和高等思維之分。低等生物的思維組織體系較低等,具有低等的思維;高等生物的思維組織體系較發(fā)達,具有高等發(fā)達的思維。
八、思維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生物界。思維運動是幾乎所有生物共有的一種本能,而不是人類或動物的特能。生物的應激性正是其思維的表現(xiàn)。生物普遍存在著應激性,由此可知,思維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生物界。
九、進行思維運動的組織主要是丘腦和大腦皮質。大腦皮質的不同腦葉、功能區(qū)與丘腦的相應核團分別構成功能相對獨立的功能系統(tǒng),每個功能系統(tǒng)分別產(chǎn)出樣本點亮丘覺進入意識,各個意識之間相互作用形成思維。
廣義思維的分類
在這里,把思維主體可以直接意識到的思維稱為意識思維;把思維主體不能直接意識,但可以間接意識的思維稱為潛意識思維;把思維主體無法意識到的思維稱為無意識思維。把思維主體意志可以支配和控制的思維稱為主動性思維;把思維主體無法支配和控制的思維稱為被動性思維。
實際上,主動性思維和意識思維是同一種思維,被動性思維包含了潛意識思維和無意識思維。人類的意識思維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狹義思維,意識思維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思考問題的過程。人類的潛意識思維是靈感、夢、幻覺等的來源,潛意識思維可以通過這些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間接地意識到它的存在。此外,人的感情、性格、興趣、習慣、心情、心理素質、某些技能等都受到潛意識思維的影響。
無意識思維。無意識思維,也就是主體無法意識到,但又客觀存在的那種思維運動。生物體的無意識思維指導著生物體自身的生理,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傷修補,疾病抵抗,繁殖和變異等。
生物的無意識思維先于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出現(xiàn),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正是無意識思維進化和發(fā)展的結果。
生命的許多現(xiàn)象可以表明無意識思維是存在。例如,人類受到驚嚇時會出汗,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恐懼是人可以意識到的,但是出汗不受人的意識思維控制,也不受人的潛意識思維控制,這也是客觀事實,所以,它只能受無意識思維控制?;蛟S有人會說,人類受到驚嚇時會出汗這是一種生理反應,然而,生理反應本身就是無意識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
無意識思維與生物變異的關系
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亞里士多德就認為,“那些產(chǎn)生出來而且由自然產(chǎn)生出來的東西里,是有那種目的的活動存在的?!彼f的目的,不是指神或上帝的目的,因為他所說東西是由自然產(chǎn)生出來的,實際上就是由生物通過變異和繁殖產(chǎn)生出來的。因此,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唯物的,也是客觀的,只不過因時代所限,他沒能指出其中的原因。然而,人們將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目的誤認為是神或上帝的目的。因此,將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誤認為是唯心論者。由此可知,人類很早就認識到了生物的進化是帶有某種目的的,即生物的變異是有目的,有方向的。
1809年,法國著名科學家拉馬克發(fā)表了《動物學的哲學》,其主要觀點包括:1、生物進化的主要原因:對低級生物(植物及無脊椎動物),是由于對環(huán)境緩慢變化而無意識的生理反應所引起的;對脊椎動物,進化則受到內在意志或欲望及器官使用程度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器官使用法則”或“用進廢退”法則,一種構造的使用使它得到加強,反之就會受到削弱,直到消失,例如生活在洞穴中的魚類其眼睛的退化。2、獲得性遺傳:后天所獲得的進步性狀可以遺傳下去,例如鐵匠的強壯肌肉會遺傳給他的后代。
拉馬克所說的植物及無脊椎動物的無意識的生理反應正是植物及無脊椎動物自身的無意識思維的表現(xiàn),只不過拉馬克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實際上,不僅植物及無脊椎動物存在著無意識思維現(xiàn)象,而且其他生物普遍存在著無意識思維現(xiàn)象?!坝眠M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正是生物變異受自身無意識思維指導的表現(xiàn)。
雖然“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原理不被現(xiàn)代科學的主流所接受,但是實際上人們又在許多地方使用這種觀點。例如,威利斯頓在解釋鳥類飛行的地棲疾走起源說中所用的原理正是“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并且,馬什在解釋鳥類飛行的樹棲攀援起源說中所用的原理也是“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解釋鳥類飛行起源的兩種學說都使用了這個原理,現(xiàn)代科學界基本上不是支持第一種學說,就是支持第二種學說。然而他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提出或支持的東西與現(xiàn)代科學主流所承認的生物變異隨機學說是完全對立的!另一方面,如果不用“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原理,鳥類的飛行起源該如何解釋?
許多事實表明生物的變異是受自身無意識思維的指導,具有目的和方向性,例如:
一、長頸鹿的長脖子和長腿,老虎鋒利的牙齒和爪子,大象長而靈活的鼻子,蒼蠅帶毛刺的腿,仙人掌和松樹針一樣的葉子等等。
二、家畜的祖先由于受到人類的馴養(yǎng),為了適應改變了的生存環(huán)境,其中一些個體受自身無意識思維的指導而改變自身基因,逐漸進化為家畜。家畜馴化所用的時間太短,無法用生物變異隨機學說來解釋。再說,用生物變異隨機學說來解釋生物的進化本身就非常牽強,而且根本無法解釋生物進化過程中的質變,比如眼睛的起源。
三、生物進化過程中的質變,例如,光合作用的起源、呼吸作用的起源、血液循環(huán)的起源、性的起源、動植物各大器官的起源、羊膜卵的起源、昆蟲和鳥類以及蝙蝠和翼龍飛行的起源等等。這些質變只能說明生物的變異是有目的和方向的。
四、人類的進化,體毛的消失正是因為人類學會穿衣服;尾巴的消失正是因為人類不再需要它;大腦的發(fā)達正是因為人類經(jīng)常思考問題;發(fā)音器官的發(fā)達正是因為人類經(jīng)常用聲音來交流,此外,直立行走、手的發(fā)達、無發(fā)情期等都是同樣道理。
五、現(xiàn)代人類的先天性近視,蛇類四足的退化,熱帶人類的黑皮膚,寒帶人類的白皮膚,
生活在洞穴中的魚類其眼睛的退化,鴨和鵝適于游泳的羽毛和爪子,螞蟻發(fā)達的嗅覺器官等都表明存在著“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原理。
六、現(xiàn)代仿生學的研究表明,生物體的一些功能是驚人的,生物體所利用的科學原理甚至是人類所不及的。這只能表明生物的變異是有目的和方向的,而且生物的無意識思維可以是高度發(fā)達的。
更重要的是,用有目的和方向的變異可以解釋生物進化中的一切現(xiàn)象,而用生物變異隨機學說只能很牽強地解釋生物進化中的少數(shù)現(xiàn)象。
綜上所述,生物的變異可以是受自身無意識思維指導的有目的和方向的智慧變異,也可以是隨機變異;生物的進化通過自身的無意識思維和自然選擇的共同作用而受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
無意識思維進化論。無意識思維進化論指出:
一、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通過進化而來。進化在生物的結構上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生物的功能上是一個從弱小到強大的過程,在生物的種類上是一個從少數(shù)到多數(shù)的過程。生物的多樣化主要是因為環(huán)境的多樣性和環(huán)境的多變性。
二、生物進化開始于生命的誕生。
三、生物進化包括微進化和宏進化兩個方面。微進化指生命物質在種類、功能和結合方式上的發(fā)展和變化,主要包括:生命物質在種類上的增加,生命物質在功能上的增強,細胞在結構上的發(fā)展和變化、細胞的分化和遺傳機制的起源和發(fā)展變化等。宏進化指細胞在組織方式上的發(fā)展和變化,主要包括:生物體各種器官的起源和發(fā)展變化,生物體各種系統(tǒng)的形成和發(fā)展變化,生物種類的分化和發(fā)展變化,性的起源和發(fā)展變化等。生物的微進化先于宏進化開始,之后微進化和宏進化并存,進化的前期以微進化為主,后期以宏進化為主。
四、生物進化的起因是生物的變異,變異可以是受生物自身無意識思維指導的有目的和方向的智慧變異,也可以是隨機變異;生物的進化通過自身的無意識思維和自然選擇的共同作用而受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
五、生物進化在表型變化上有量變和質變兩種形式。
六、生物進化的過程因生物體結構的變化而產(chǎn)生了多個階段,進化在不同的階段遵守不同的進化法則。生物的進化大致以性的開始為標志而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七、生物進化的進程受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是一個漸變和聚變交替出現(xiàn)的過程。
八、生物進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
總述(來源:思維 南豐公益書院 )
思維的屬性
概括性:
思維的概括性是建立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把有相同性質的事物抽取出來,對其加以概括,并得出認識。如5只老虎,3只山羊,7只猴子,2只貓。這就是一個根據(jù)事物的共性使用數(shù)量來概括事物的例子。
間接性:思維的間接性是通過其它表徵來推斷事物的能力,例如,警察在罪犯的犯罪現(xiàn)場,通過尋找一些罪犯在現(xiàn)場留下的痕跡,就可以在腦中推斷出罪犯在現(xiàn)場作案時的場景。醫(yī)生在給患者看病是,通過病人描述-{癥}-狀以及通過一些化驗就可以得知病人的病情以及感染的何種病毒。思維的這種能力,把本無直接關系的現(xiàn)象聯(lián)系在一起,使得人們不必去直接的接觸某些信息,通過這些規(guī)律,便可以成功的揭露出這些事物的本質。
超出感性的認識:以上兩種屬性賦予思維的能力,已經(jīng)使得思維超出了感性的認識范圍。例如在科學研究中,人類是不能通過感覺來直接理解的。如人類是不能通過感覺來直接理解原子核的變化的。但人類可以通過尋找其活動的規(guī)律,并對相同的規(guī)律加以概括,便可以間接的去理解它。
超出現(xiàn)實:思維可以通過歸納與概括掌握現(xiàn)實中事物的規(guī)律,還可以在以有的事物上,通過想象,建立全新的、不存在的事物。例如,發(fā)明家可以通過已經(jīng)存在的物品,通過新的想象,對其加以改進,從而發(fā)明出新的物品。其能否成功關鍵取決于思維的的推斷是否與現(xiàn)實相符。其實,這也正是人類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的來源。
思維的過程
思維是高級的心理活動形式,人腦對信息的處理包括分析、抽象、綜合、概括、對比系統(tǒng)的和具體的過程。這些是思維最基本的過程。
分析:分析是把一個事件的整體分解為各各部分,并把這個整體事件的各各屬性都單獨的分離開的過程。
綜合:綜合就是分析的逆向過程,它是把事件里的各各部分、各各屬性都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事件。
抽象:抽象是把事件的共有的特征,共有的屬性都抽取出來,并對與其不同的,不能反映其本質的內容進行舍棄。
概括:概括是以比較作為其前提條件的,比較各種事件的共同之處以及不同之處,并對其進行同一歸納。以上幾種大概包含了思維過程的基本形式。
思維的種類
思維的種類大概包括動作思維、形象思維、詞的思維、無聲思維、通訊思維、指導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思維以及形象思維的定義
思維的定義: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規(guī)律性的聯(lián)系。
思維的主要特征:思維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
思維的間接性是指人們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識經(jīng)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
思維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規(guī)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思維反映的是一類事物所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第二,思維還可以反映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
思維是什么?之前人們將思維定義為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guī)律性的聯(lián)系。思維同感知覺一樣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感知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個別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聯(lián)系,屬于感性認識;而思維所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和事物間內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屬于理性認識。
然而,上述關于思維的定義存在著很大的缺陷:
一、該定義說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也就是說,思維是一種反映,但這里的反映強調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然而實際上思維一個過程。
二、該定義沒有指出人腦是怎樣對客觀現(xiàn)實產(chǎn)生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的,即該定義沒有指出思維是怎樣進行的。
三、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并不都是正確的,而且往往是錯誤的。依據(jù)該定義,產(chǎn)生錯誤反映的認識就不屬于思維,那它屬于什么?再說,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是否正確,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一個判斷的標準?,F(xiàn)在被認為正確的東西可能會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而認為它是錯的。歷史上就有一些理論或觀點,最初人們認為它是錯的,可后來發(fā)現(xiàn)它是對的,例如,20世紀60年代,英國放射生物學家阿普(T. Alper)將羊瘙癢癥致病組織用會導致核酸失活的放射線輻射,發(fā)現(xiàn)處理過的致病組織仍有傳染性,提出羊瘙癢癥的病因可能是不含核酸的蛋白質,但這樣的觀點有悖于“核酸為中心”的觀念,因而當時未得到人們的重視。直至1982年,美國神經(jīng)學與生物化學家魯辛納在致病因子的探尋方面作了8年研究之后,基于所有實驗結果表明,瘙癢病致病因子用滅活核酸的方法不能明顯降低致病性,但蛋白質變性劑卻能使致病力消失,因而提出該致病因子確實不含核酸,而是蛋白質,相應疾病為朊病毒病。所以說,思維的結果并不一定是正確的。
四、該定義沒有指出思維的本質是什么。
在這里對思維的概念重新下個定義
從廣義上講,思維是指主體能動地,連續(xù)性地獲取各種環(huán)境信息,由特定的組織或組織體系對獲得的環(huán)境信息和之前的運算結果信息進行一系列的運算,得出應對環(huán)境變化的方案的運動,在這里,運算包括轉形、傳遞、提取、存儲、刪除、對比、排列、組合等多種最簡單、最基本的操作。
廣義思維具有如下特點:
一、思維的本質是思維主體的一種運動。從物理學的研究結果可知,思維的主體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單位構成的,分子和原子又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基本微粒構成,而這些基本微粒只能處于物理運動狀態(tài)之中。在分子角度上,思維運動可以被分解為分子和原子的物理運動和化學反應。
二、思維運動的過程是一個消耗能量的過程。組成思維運動的物理運動和化學反應都需要消耗能量。生物體的思維運動一般需要消耗生物體的化學能;非生物的思維運動一般需要消耗電能。
三、思維運動可以被分解為許多個最簡單、最基本的運算。既然思維的本質是運動,那么它當然可以被分解。生物體的思維運動可以被分解成許多個可以被蛋白質和核酸等生命物質控制和操作的最簡單、最基本的運算;非生物的思維可以被分解為許多最簡單、最基本的物理運算。
四、思維運動是一種持續(xù)性的過程,是對新獲得的環(huán)境信息和之前的運算結果信息的綜合運算,即思維運動的過程是一個信息積累的過程,過去思維運動的結果會對現(xiàn)在和將來的思維運動產(chǎn)生影響。
五、思維運動的過程和結果不一定被思維主體所意識。一些思維運動的過程和結果可以被思維主體所直接意識,另一些思維運動可以被思維主體所間接意識,其余思維運動則無法被思維主體所意識。就像光線一樣,人們只能看見其中的一部分(可見光),其余部分(紅外線和紫外線)肉眼是無法直接看見的。
六、思維運動不一定能被思維主體支配和控制。其中一部分思維運動受思維主體意志的支配和控制,另一部分思維運動不受思維主體意志的支配和控制。
七、思維運動因思維主體的思維組織體系的發(fā)達程度不同而有低等思維和高等思維之分。低等生物的思維組織體系較低等,具有低等的思維;高等生物的思維組織體系較發(fā)達,具有高等發(fā)達的思維。
八、思維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生物界。思維運動是幾乎所有生物共有的一種本能,而不是人類或動物的特能。生物的應激性正是其思維的表現(xiàn)。生物普遍存在著應激性,由此可知,思維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生物界。
九、進行思維運動的組織主要是丘腦和大腦皮質。大腦皮質的不同腦葉、功能區(qū)與丘腦的相應核團分別構成功能相對獨立的功能系統(tǒng),每個功能系統(tǒng)分別產(chǎn)出樣本點亮丘覺進入意識,各個意識之間相互作用形成思維。
廣義思維的分類
在這里,把思維主體可以直接意識到的思維稱為意識思維;把思維主體不能直接意識,但可以間接意識的思維稱為潛意識思維;把思維主體無法意識到的思維稱為無意識思維。把思維主體意志可以支配和控制的思維稱為主動性思維;把思維主體無法支配和控制的思維稱為被動性思維。
實際上,主動性思維和意識思維是同一種思維,被動性思維包含了潛意識思維和無意識思維。人類的意識思維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狹義思維,意識思維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思考問題的過程。人類的潛意識思維是靈感、夢、幻覺等的來源,潛意識思維可以通過這些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間接地意識到它的存在。此外,人的感情、性格、興趣、習慣、心情、心理素質、某些技能等都受到潛意識思維的影響。
無意識思維。無意識思維,也就是主體無法意識到,但又客觀存在的那種思維運動。生物體的無意識思維指導著生物體自身的生理,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傷修補,疾病抵抗,繁殖和變異等。
生物的無意識思維先于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出現(xiàn),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正是無意識思維進化和發(fā)展的結果。
生命的許多現(xiàn)象可以表明無意識思維是存在。例如,人類受到驚嚇時會出汗,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恐懼是人可以意識到的,但是出汗不受人的意識思維控制,也不受人的潛意識思維控制,這也是客觀事實,所以,它只能受無意識思維控制。或許有人會說,人類受到驚嚇時會出汗這是一種生理反應,然而,生理反應本身就是無意識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
無意識思維與生物變異的關系
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亞里士多德就認為,“那些產(chǎn)生出來而且由自然產(chǎn)生出來的東西里,是有那種目的的活動存在的?!彼f的目的,不是指神或上帝的目的,因為他所說東西是由自然產(chǎn)生出來的,實際上就是由生物通過變異和繁殖產(chǎn)生出來的。因此,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唯物的,也是客觀的,只不過因時代所限,他沒能指出其中的原因。然而,人們將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目的誤認為是神或上帝的目的。因此,將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誤認為是唯心論者。由此可知,人類很早就認識到了生物的進化是帶有某種目的的,即生物的變異是有目的,有方向的。
1809年,法國著名科學家拉馬克發(fā)表了《動物學的哲學》,其主要觀點包括:1、生物進化的主要原因:對低級生物(植物及無脊椎動物),是由于對環(huán)境緩慢變化而無意識的生理反應所引起的;對脊椎動物,進化則受到內在意志或欲望及器官使用程度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器官使用法則”或“用進廢退”法則,一種構造的使用使它得到加強,反之就會受到削弱,直到消失,例如生活在洞穴中的魚類其眼睛的退化。2、獲得性遺傳:后天所獲得的進步性狀可以遺傳下去,例如鐵匠的強壯肌肉會遺傳給他的后代。
拉馬克所說的植物及無脊椎動物的無意識的生理反應正是植物及無脊椎動物自身的無意識思維的表現(xiàn),只不過拉馬克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實際上,不僅植物及無脊椎動物存在著無意識思維現(xiàn)象,而且其他生物普遍存在著無意識思維現(xiàn)象。“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正是生物變異受自身無意識思維指導的表現(xiàn)。
雖然“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原理不被現(xiàn)代科學的主流所接受,但是實際上人們又在許多地方使用這種觀點。例如,威利斯頓在解釋鳥類飛行的地棲疾走起源說中所用的原理正是“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并且,馬什在解釋鳥類飛行的樹棲攀援起源說中所用的原理也是“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解釋鳥類飛行起源的兩種學說都使用了這個原理,現(xiàn)代科學界基本上不是支持第一種學說,就是支持第二種學說。然而他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提出或支持的東西與現(xiàn)代科學主流所承認的生物變異隨機學說是完全對立的!另一方面,如果不用“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原理,鳥類的飛行起源該如何解釋?
許多事實表明生物的變異是受自身無意識思維的指導,具有目的和方向性,例如:
一、長頸鹿的長脖子和長腿,老虎鋒利的牙齒和爪子,大象長而靈活的鼻子,蒼蠅帶毛刺的腿,仙人掌和松樹針一樣的葉子等等。
二、家畜的祖先由于受到人類的馴養(yǎng),為了適應改變了的生存環(huán)境,其中一些個體受自身無意識思維的指導而改變自身基因,逐漸進化為家畜。家畜馴化所用的時間太短,無法用生物變異隨機學說來解釋。再說,用生物變異隨機學說來解釋生物的進化本身就非常牽強,而且根本無法解釋生物進化過程中的質變,比如眼睛的起源。
三、生物進化過程中的質變,例如,光合作用的起源、呼吸作用的起源、血液循環(huán)的起源、性的起源、動植物各大器官的起源、羊膜卵的起源、昆蟲和鳥類以及蝙蝠和翼龍飛行的起源等等。這些質變只能說明生物的變異是有目的和方向的。
四、人類的進化,體毛的消失正是因為人類學會穿衣服;尾巴的消失正是因為人類不再需要它;大腦的發(fā)達正是因為人類經(jīng)常思考問題;發(fā)音器官的發(fā)達正是因為人類經(jīng)常用聲音來交流,此外,直立行走、手的發(fā)達、無發(fā)情期等都是同樣道理。
五、現(xiàn)代人類的先天性近視,蛇類四足的退化,熱帶人類的黑皮膚,寒帶人類的白皮膚,
生活在洞穴中的魚類其眼睛的退化,鴨和鵝適于游泳的羽毛和爪子,螞蟻發(fā)達的嗅覺器官等都表明存在著“用進廢退”法則和獲得性遺傳原理。
六、現(xiàn)代仿生學的研究表明,生物體的一些功能是驚人的,生物體所利用的科學原理甚至是人類所不及的。這只能表明生物的變異是有目的和方向的,而且生物的無意識思維可以是高度發(fā)達的。
更重要的是,用有目的和方向的變異可以解釋生物進化中的一切現(xiàn)象,而用生物變異隨機學說只能很牽強地解釋生物進化中的少數(shù)現(xiàn)象。
綜上所述,生物的變異可以是受自身無意識思維指導的有目的和方向的智慧變異,也可以是隨機變異;生物的進化通過自身的無意識思維和自然選擇的共同作用而受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
無意識思維進化論。無意識思維進化論指出:
一、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通過進化而來。進化在生物的結構上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生物的功能上是一個從弱小到強大的過程,在生物的種類上是一個從少數(shù)到多數(shù)的過程。生物的多樣化主要是因為環(huán)境的多樣性和環(huán)境的多變性。
二、生物進化開始于生命的誕生。
三、生物進化包括微進化和宏進化兩個方面。微進化指生命物質在種類、功能和結合方式上的發(fā)展和變化,主要包括:生命物質在種類上的增加,生命物質在功能上的增強,細胞在結構上的發(fā)展和變化、細胞的分化和遺傳機制的起源和發(fā)展變化等。宏進化指細胞在組織方式上的發(fā)展和變化,主要包括:生物體各種器官的起源和發(fā)展變化,生物體各種系統(tǒng)的形成和發(fā)展變化,生物種類的分化和發(fā)展變化,性的起源和發(fā)展變化等。生物的微進化先于宏進化開始,之后微進化和宏進化并存,進化的前期以微進化為主,后期以宏進化為主。
四、生物進化的起因是生物的變異,變異可以是受生物自身無意識思維指導的有目的和方向的智慧變異,也可以是隨機變異;生物的進化通過自身的無意識思維和自然選擇的共同作用而受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
五、生物進化在表型變化上有量變和質變兩種形式。
六、生物進化的過程因生物體結構的變化而產(chǎn)生了多個階段,進化在不同的階段遵守不同的進化法則。生物的進化大致以性的開始為標志而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七、生物進化的進程受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是一個漸變和聚變交替出現(xiàn)的過程。
八、生物進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
總述(來源:思維 南豐公益書院 )
[編輯本段]思維的屬性
概括性:
思維的概括性是建立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把有相同性質的事物抽取出來,對其加以概括,并得出認識。如5只老虎,3只山羊,7只猴子,2只貓。這就是一個根據(jù)事物的共性使用數(shù)量來概括事物的例子。
間接性:思維的間接性是通過其它表徵來推斷事物的能力,例如,警察在罪犯的犯罪現(xiàn)場,通過尋找一些罪犯在現(xiàn)場留下的痕跡,就可以在腦中推斷出罪犯在現(xiàn)場作案時的場景。醫(yī)生在給患者看病是,通過病人描述-{癥}-狀以及通過一些化驗就可以得知病人的病情以及感染的何種病毒。思維的這種能力,把本無直接關系的現(xiàn)象聯(lián)系在一起,使得人們不必去直接的接觸某些信息,通過這些規(guī)律,便可以成功的揭露出這些事物的本質。
超出感性的認識:以上兩種屬性賦予思維的能力,已經(jīng)使得思維超出了感性的認識范圍。例如在科學研究中,人類是不能通過感覺來直接理解的。如人類是不能通過感覺來直接理解原子核的變化的。但人類可以通過尋找其活動的規(guī)律,并對相同的規(guī)律加以概括,便可以間接的去理解它。
超出現(xiàn)實:思維可以通過歸納與概括掌握現(xiàn)實中事物的規(guī)律,還可以在以有的事物上,通過想象,建立全新的、不存在的事物。例如,發(fā)明家可以通過已經(jīng)存在的物品,通過新的想象,對其加以改進,從而發(fā)明出新的物品。其能否成功關鍵取決于思維的的推斷是否與現(xiàn)實相符。其實,這也正是人類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的來源。
[編輯本段]思維的腦機制
思維是整個腦的功能,特別是大腦皮層的功能。大腦皮層額葉負責編制行為的程序,調節(jié)和控制人們的行為和心理過程,同時,還要將行為的結果與最初的目的進行對照,以保證活動的完成。大腦半球左側顳葉和頂-枕葉與思維也有密切的關系;近年來研究還發(fā)現(xiàn)大腦右半球在推理中起著重要作用。
[編輯本段]思維的種類
思維的種類大概包括動作思維、形象思維、詞的思維、無聲思維、通訊思維、指導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Gleitan H.,psycholgy,ch.9 norton company,1981.
Zimbardo p.,psycholgy and life,chapter10,illinois:scott,forse-man and company,1985年。
克雷奇等著,周先庚等譯(心理學綱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
什么是信息(定義)?
信息論是運用概率論與數(shù)理統(tǒng)計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傳輸、密碼學、數(shù)據(jù)壓縮等問題的應用數(shù)學學科。
信息論將信息的傳遞作為一種統(tǒng)計現(xiàn)象來考慮,給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傳輸和信息壓縮是信息論研究中的兩大領域。這兩個方面又由信息傳輸定理、信源-信道隔離定理相互聯(lián)系。
香農(nóng)被稱為是“信息論之父”。人們通常將香農(nóng)于1948年10月發(fā)表于《貝爾系統(tǒng)技術學報》上的論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通信的數(shù)學理論)作為現(xiàn)代信息論研究的開端。這一文章部分基于哈里·奈奎斯特和拉爾夫·哈特利先前的成果。在該文中,香農(nóng)給出了信息熵(以下簡稱為“熵”)的定義:
H = - ∑ pilogpi
i
這一定義可以用來推算傳遞經(jīng)二進制編碼后的原信息所需的信道帶寬。熵度量的是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其中去除了由消息的固有結構所決定的部分,比如,語言結構的冗余性以及語言中字母、詞的使用頻度等統(tǒng)計特性。南豐公益書院
信息論中熵的概念與物理學中的熱力學熵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玻耳茲曼與吉布斯在統(tǒng)計物理學中對熵做了很多的工作。信息論中的熵也正是受之啟發(fā)。
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是另一有用的信息度量,它是指兩個事件集合之間的相關性。兩個事件X和Y的互信息定義為:
I(X,Y) = H(X) + H(Y) - H(X,Y)
其中 H(X,Y) 是聯(lián)合熵(Joint Entropy),其定義為:
H(X,Y) = - ∑ p(x,y)logp(x,y)
x,y
互信息與多元對數(shù)似然比檢驗以及皮爾森χ2校驗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應用
信息論被廣泛應用在:
南豐公益書院
編碼學
密碼學與密碼分析學
數(shù)據(jù)傳輸
數(shù)據(jù)壓縮
檢測理論
估計理論
信息論第一定律
信息論是一門用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來研究信息的度量、傳遞和變換規(guī)律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通訊和控制系統(tǒng)中普遍存在著信息傳遞的共同規(guī)律以及研究最佳解決信息的獲限、度量、變換、儲存和傳遞等問題的基礎理論。
信息論的研究范圍極為廣闊。一般把信息論分成三種不同類型:
(1)狹義信息論是一門應用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來研究信息處理和信息傳遞的科學。它研究存在于通訊和控制系統(tǒng)中普遍存在著的信息傳遞的共同規(guī)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傳輸系統(tǒng)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門通訊理論。
(2)一般信息論主要是研究通訊問題,但還包括噪聲理論、信號濾波與預測、調制與信息處理等問題。
(3)廣義信息論不僅包括狹義信息論和一般信息論的問題,而且還包括所有與信息有關的領域,如心理學、語言學、神經(jīng)心理學、語義學等。
信息就是一種消息,它與通訊問題密切相關。1984年貝爾研究所的申農(nóng)在題為《通訊的數(shù)學理論》的論文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關于信息的論述,創(chuàng)立了信息論。維納提出的關于度量信息量的數(shù)學公式開辟了信息論的廣泛應用前景。1951年美國無線電工程學會承認信息論這門學科,此后得到迅速發(fā)展。20世紀50年代是信息論向各門學科沖擊的時期,60年代信息論不是重大的創(chuàng)新時期,而是一個消化、理解的時期,是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重大建設的時期。研究重點是信息和信源編碼問題。到70年代,由于數(shù)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通訊系統(tǒng)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處理信息,成為日益迫切的問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信息的重要性,認識到信息可以作為與材料和能源一樣的資源而加以充分利用和共享。信息的概念和方法已廣泛滲透到各個科學領域,它迫切要求突破申農(nóng)信息論的狹隘范圍,以便使它能成為人類各種活動中所碰到的信息問題的基礎理論,從而推動其他許多新興學科進一步發(fā)展。目前,人們已把早先建立的有關信息的規(guī)律與理論廣泛應用于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中去。一門研究信息的產(chǎn)生、獲取、變換、傳輸、存儲、處理、顯示、識別和利用的信息科學正在形成。
信息科學是人們在對信息的認識與利用不斷擴大的過程中,在信息論、電子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系統(tǒng)工程學、自動化技術等多學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門邊緣性新學科。它的任務主要是研究信息的性質,研究機器、生物和人類關于各種信息的獲取、變換、傳輸、處理、利用和控制的一般規(guī)律,設計和研制各種信息機器和控制設備,實現(xiàn)操作自動化,以便盡可能地把人腦從自然力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提高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信息科學在安全問題的研究中也有著重要應用。
——摘自《安全科學技術百科全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關于公益書院推廣方案和社區(qū)書院活動簡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信途科技。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轉載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站長刪除。